技术中心建设方案8篇技术中心建设方案 《西安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方案》编写提纲 一、目的意义。 二、建设目标。 三、建设路径。详细说明包括工程中心的总体设计和结构布局(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技术中心建设方案8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技术中心建设方案
安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方案》编写提纲一、目的意义。
二、建设目标。
三、建设路径。详细说明包括工程中心的总体设计和结构布局 (独立或者联合组建),组建各方承担的主要职责及任务。
四、组织形式。中心主任及其主要研发成果。工程中心各个部门的任务、职能、作用。中心具备的各项资质。技术委员会组建情况等。
五、进度计划。详细描述组建期各项准备工作、研究与实验工作的进展计划,年度目标与主要任务(3 个年度)。
六、保障措施。
篇二:技术中心建设方案
** 布艺功能性家纺装饰面料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一、 省级企业研发中心建设背景和意义
1 1 、国内外行业发展背景
在配额制度取消的背景下,随着制造成本的不断提升,家纺企业不断向具有成本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美、欧等国的中低端家纺产品已不断受到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冲击,呈萎缩状态。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凭借成本优势正赢得这一市场。然而,在高端产品领域,美欧凭借其在产品研发、设计、创新方面的显著优势,通过实行品牌战略——注重前期的设计、开发和后期推广与销售,发挥其在资金、技术及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正统领全球高技术家用纺织品、奢侈针织品等高端市场,获取了高额利润。
放眼全球,目前世界家纺用品的市场容量已达约数千亿美元。其中,美国和欧洲是最大的家用纺织品市场,消费了全球家用纺织品 40%以上数额。紧随其后的是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以上这些国家中,家用纺织品消费早已与服装纺织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三分天下”,其中美、日家用纺织品比例更高达 40%左右,超过服装成为第一大消费市场,英、法等国的消费量也稳定在 35-38%之间。然而,另一方面,由于市场成熟,美、欧、日等家纺消费已达相对饱和状态,需求的增长潜力有限,增长速度已放缓中国、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将成为未来家用纺织品成长的重要区域。
据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中国针织家纺行业市场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家纺行业近年来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随着我国相关经济政策的落实.内需市场对家纺产业的拉动作用正将不断增强,同时,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复苏也
给中国家纺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这也就意味着,家用纺织品仍将是我国纺织工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之一。过去十年我国家纺行业总产值年均增速接近 20%,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我们认为消费群体扩大和消费升级背景下家纺行业将保持较快发展,行业领先企业将获得市场总量扩大以及份额提升的双重机遇。
目前国内市场家纺品牌,主要走的是精英品牌路线,所采用的是“专卖店+百货”模式,价位基本上在 3000-6000 元,若是丝绸印、提花产品则高达上万元,对于普通的工薪家庭来说算是奢侈消费品;要么便宜,走国内大型连锁超市,产品品种少,花色设计不能满足众多客户要求,仅仅满足一些基本的功能需求。当前,家纺产品的竞争主要集中在高低两端,或者婚庆家纺、新居家纺等稀缺产品方面,由于是偶然性的消费,所以产品价位较高,而更广泛的大众换购需求则没有被充分重视和挖掘。家纺产品中间更多的大众需求被疏忽了,所以真正的家纺大众化消费时代并未来临。
近几年也涌现出了、南方家纺、水星家纺、紫罗兰家纺等处于中间的“大众时尚”家纺产品,市场需求也得到了一些品牌的关注,这些产品的影响力也在渐渐增大,但是在高低端品牌的夹击中,还缺乏有效的市场经营模式,还都尚不成熟。比如上海一个家纺专卖店的年销售额达到 600 万-700 万就算做得很好了,可是同地区的一个的丝巾品牌,单店的年销售额就可以超过千万。以余杭、建德为代表的杭州家纺企业 4944 多家,具有规模以上企业有 328 家,工业产值超过 150 亿元,表现出了发展速度过快,产业集群规模大,企业数量多而不精,多却不强等特点。
杭州家纺产业周边的主要竞争对手有绍兴柯桥、嘉兴海宁、江苏南通等,与绍兴比:绍兴柯桥轻纺城更加国际化,杭州的许多家纺企业都是在本地生产,到柯桥销售;与海宁比:海宁市规模上企业有近 260 家,带动了近万家中小型企业,形成了一定的集群优势,产生了规模和互补效应;南通比:江苏南通生产床上用品更具专业性,其生产的重点在产品的终端,且拥有一定数量的国内知名家纺品牌,在新产品设计研发上比我们强。
在国际上主要竞争对手是土耳其等国,其家纺企业的规模、产品研发能力都比我们强,而且有地域优势,我们的产品质量与他们并没有很大的差别,但我们产品的市场价格只是他们产品价格的 2/3 左右,以至于在许多外商心目中,中国产品几乎成了廉价商品的代名词,所以,必须提升我国家纺产品在国际上的信誉度,也是在提高我们的国家形象。
杭州家纺已经初步形成了集群优势,各类资源可以共享。但是由于产品的雷同,企业的集群优势往往有时也是劣势,相互竞争激烈,特别是低价竞争、相互模仿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们自己的竞争力。
2 2 、公司建设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的意义
余杭家纺是杭州市块状经济的典型代表,高档家纺装饰布年产量、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出口交货值均名列全国前茅,素有中国布艺名城之称,是浙江省家纺产业商标品牌基地,崇贤镇有家纺布艺企业 200 多家,形成门类齐全、配套完善的布艺产业链。
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形势,自 2011 年起,公司转变经营思路,积极开拓 ** 市场,克难攻坚,开发新品,进一步抢占国际市场,外贸出口有增无减,占到崇贤家纺出口的 20%以上,成为余杭家纺中“中强”、“众望”、
“**”、“彩诗”四大品牌之一。由于企业系列产品质量过硬、创新力量强、规格齐全、等原因,深受广大客户的认可,企业也因此取得了快速发展和较好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公司在余杭家纺的市场占有率达到 10%以上,为保持公司良好的发展态势,需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功能性、实用性。
1)建设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余杭全区 267 家家纺企业规模基本上是在几千万到三、四亿元(产值)之间,真正大企业还没出现。余杭家纺品牌尚不为老百姓熟知,家纺产品集中在窗帘布、沙发布领域,同质化问题严重,在终端消费产品制造和设计研发方面都需要提升。企业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市场竞争不仅仅是质量、价格和服务的竞争,更是创新实力的竞争,所以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只有持续不断地开展科技创新才能保持企业持续稳定地增长。因此,建设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显得尤其迫切。
2)建设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建设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可提高企业创新活动的平台,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的联系,开展更广泛的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吸引高级人才的加盟,有效提高公司的科技创新能力;可进一步完善企业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高新技术产品和科研开发项目的实施力度,促进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加快高新技术对传统产品的改造,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二、 省级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的基础条件
1 1 、企业概况
杭州 ** 布艺有限公司成立于 1998 年,是一家专业生产沙发布、沙发套、床上用品、抱枕、窗帘等一系列装饰家纺用品企业。公司 2012 年通过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申请,成为我省纺织行业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之一。
公司主导产品为各类高档高仿真高性能(色牢度、强度、阻燃等)沙发布、环保型沙发面料等。公司具有持续的、强劲的科研开发能力,于 2007年组建技术中心,并被认定为余杭区科技企业研发中心,2013 年被认定为杭州市企业技术中心、2014 年被认定为杭州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公司产品技术来源主要依靠自主研发和产学研合作开发,部分来源于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目前公司拥有授权的发明专利 3项、实用新型专利 17 项,外观设计专利 126 项,所有专利技术均转化应用于公司开发的面料产品中。
公司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与实力,2014 年实现 1000 万米的产能,在占领国内市场一席之地的同时,积极拓展国外市场,** 的高档面料如富丽奢华系列、传统创意系列、时尚前卫系列、休闲舒适系列等产品远销美国、欧洲等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行销世界在同行业界居于领先地位。
公司自成立以来就一直注重技术的创新,近年来公司更加注重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及开发,加大公司对科研软硬件设施的投入。目前公司拥有一整套先进的高档面料的设计、检测及生产设备,公司现有富丽奢华系列、传统创意系列、时尚前卫系列、休闲舒适系列等面料产品,使 **
在行业里更具专业气质,而在全国各地设置的网络化营销队伍,则为全国各区域的客户需求提供便捷,促使了我们全国营销一体化的发展布局,是** 更能从容的应对市场,更好的服务于客户。公司在行业中率先通过了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GB/T28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辐射全国并已打入国际市场,成为国内同行业中经济实力较强、市场占有率较大、知名度较高的专业化面料企业之一。
2 2 、研发中心组织机构
公司现已建设杭州市级研发中心,中心以杭州 ** 布艺有限公司为依托,实行总经理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中心主任负责审定机构设置、研究技术发展方向、重大课题、重大成果转化等关键问题。
中心下设科技信息部、技术研发部、质量控制部、实验测试部、财务部等五个管理部门和各级干事,指导公司的研发工作。
科技信息部负责对国内外同类产品信息和用户反馈信息的收集、整理、归纳和传递工作,及时把握市场动态,负责新产品的市场开发及推广;负责公司知识产权的申报、管理工作及技术材料文件的档案管理工作。
技术研发部负责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研究与应用,负责标准化信息的收集和管理工作,组织进行重大项目和技术难题的攻关,负责项目的工艺技术与管理工作;负责沙发面料的选用及其花型的设计开发;
质量控制部负责新产品的检测与测试工作,负责质量保证体系的日常运行工作,协助公司生产部处理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中心实验仪器的管理;
实验测试部负责对原料及产品的理化性能进行检测,开展有关研究性试验,为新产品的研发提供必要的检测手段和改进依据,管理及开发应用实验测试器材;
财务部负责公司企业技术中心的财务及项目经费管理工作。
3 3 、 研发团队和人员、场地、科研设备 等情况
企业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组建了一支稳定的有较高研发水平的研发设计团队,他们有的具有多年从事面料设计的设计师,年富力强,经验丰富,有的刚刚开始参加工作,思路开阔,设计思路天马行空,很好的形成有机结合。
公司研发主要负责人马小明,拥有多年家纺行业印花面料、提花面料、pp 绒面料开发及家纺产品款式开发设计经验,熟练使用 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RAW 等设计软件,有着丰富的设计经验和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是公司多项专利的主要发明人。2012 年主持了“仿刺绣大提花
沙发面料的研究与开发”、“环保型经编针织沙发套面料的研究与开发”、“泡形超柔复合沙发面料的研究与开发”、“CPW 耐磨混纺沙发面料的研究与开发”、“抗皱亮丽平版沙发面料的研究与开发”等新产品新项目开发。在他的带领下,中心已累计完成 20 多项科技成果的研发,为公司产品打入市场并在市场上树立品牌做出极大贡献。
中心现有研发人员 43 人,专职研发人员 27 人,其中本科或中级以上工程技术人员 18 人,占研发人员比例总人数的 66.66%,专业领域涵盖纺织面料的设计开发、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等,是一支专业结构合理、业务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科技研发队伍。
为确保企业技术中心的健康发展,公司逐年加大对技术中心的经费投入,近三年投入 2000 余万元,中心现有场地面积近 1200 平方米。
公司为支持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专门配备相关科研设施设备,配置专用的加工、检测、试验装备和专用开发软件,各类设备原值达 630 余万元,为中心配置正版 office 办公软件、正版二维 Auto CAD 制图软件、Photoshop、Coreldraw 等专业设计软件,提高了设计效率。公司投入的各种设备如织物平磨仪、色谱光 3 号灯箱、纱线捻度机、缕纱测长仪、摩擦色牢度仪、耐磨性测试仪、红外水份测定仪、多用纱线测湿仪、电子织物强力机、电子小样织布机、GA163D 分条整经机等研发试制及检测设备,均为行业中最先进的加工设备和测试设备,保证了技术中心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需求,保证了我公司各类新产品及技术的分析、设计和检测的进行。
4 4 、 知识产权 情况
公司产品主要依靠自主研发和产学研合作开发,产品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近几年来攻克面料在阻燃性能、高耐磨性等各类技术难题 10 余项,每年完成 300 余款面料花型设计,实现了公司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科技竞争力和产品科技含量的全面稳步提升,产品主要技术指标如色牢度参数(光照、摩擦、干洗等)、接缝滑移参数、抗拉强度、耐磨性、花型图案等技术指标均优于国内产品,部分参数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公司十分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积极鼓励研发人员将技术创新成果申报专利,近三年内已获授权的主要专利 11 项,其中发明专利 2 项,实用新型专利 9 项,另有若干外观设计专利。
序号
专利名称
专利类型
专利授权号
授权日期
获得方式
1 纱线机专用吸尘器及吸尘方法
发明专利
ZL200910099351.1
2013/4/24
自主研发 2 布卷升降移动机
发明专利
ZL200910099352.6
2013/7/3
自主研发 3 一种涤粘面料
实用新型
ZL201120568626.4
2012/8/29
自主研发 4 阻燃涤纶长丝面料
实用新型
ZL201120568710.6
2012/8/29
自主研发 5 抗菌阻燃面料
实用新型
ZL201120568944.0
2012/8/29
自主研发 6 防污面料
实用新型
ZL201120569023.6
2012/8/29
自主研发 7 低起球涤粘面料 ...
篇三:技术中心建设方案
1 0 2020 年河南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方案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河南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根据科技部《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国科发创〔2017〕353 号)、《关于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暂行)》(国科发区〔2020〕70 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建设领域 智能传感器、新一代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5G、量子通信、智能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及网联汽车产业、生物育种、农产品加工、动物疫病防控、生物医药、人口健康、资源能源高效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公共安全、智慧城市等领域。
二、建设目标 依托拥有技术优势的创新型龙头企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5-10 家符合产业升级和发展需求的省技术创新中心。
三、建设任务 (一)突破产业重大关键核心技术 面向国家和我省发展战略重点产业的重大技术创新需求,开展战略技术、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动重大科技成果熟化、产业化。
(二)协同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 针对产业发展瓶颈和上下游技术研发需求,协同相关领域上、中、下游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主体,以技术、人才、资本、市场等创新要素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之间的通道。
(三)带动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 充分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培育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形成引领产业发展新优势,带动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四)构筑高端人才集聚地 探索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创新人才政策,营造宜居宜业宜创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吸纳集聚一批能够发挥“塔尖效应”的科研人员,集聚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具有创新意识、管理能力突出的优秀企业家,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五)探索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以产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在运营管理、项目实施、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探索建立有利于产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管理运行机制,培育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多元协同的利益共同体。
四、建设条件 (一)建设主体 省技术创新中心依托拥有技术优势的创新型龙头企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根
据相关产业领域创新发展实际,可采取多种组建模式,“一中心一方案”。所建省技术创新中心原则上应为独立法人实体;目前尚不具备独立法人条件的,先行实现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机制,在建设期内完成向独立法人的过渡。省技术创新中心需拥有技术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的技术创新带头人和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研发团队,固定人员不少于 50 人。
在龙头企业优势地位突出、行业集中度高的领域,主要由龙头企业牵头建设,产业链有关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等共同参与,通过契约方式联合组建独立于依托单位企业母体、服务于全行业的开放性省技术创新中心。
在多家企业均衡竞争、行业集中度较低的领域,可以由多家行业骨干企业联合相关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通过组建平台型公司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方式,共同投资建设。
在主要由技术研发牵引推动、市场还未培育成熟的领域,可以由具有技术优势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牵头,有关企业作为重要的主体参与建设。
(二)牵头单位基本条件 1.建有省级及其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
2.整体技术水平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拥有高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成果或专有技术科研成果,具有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丰富经验。
3.具有行业公认的技术研发优势,具有广泛联合产学研各方、整合创新资源、形成创新合作网络的优势和能力,具备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任务的优势和能力。
4.具有满足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发展需要的基础条件,包括科研场地、科研装备以及先进的中试能力等,在组建过程中能保证提供持续投入的资金。
(三)除上述基本条件外,还应具备以下必要条件 1.牵头单位是高校、科研院所或新型研发机构的,须在前沿、颠覆性技术领域具有优势,建有健全的研发体系和知识产权管理运用制度,其中,高校、科研院所对外提供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取得的收入占年业务收入的比例不低于 20%,有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或通过自行孵化,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案例 5 例(含 5 例)以上、成果转化年总收入500 万元以上,且须与省内 1 家以上已建有省级及其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相关领域企业联合共建,共建企业的人员应不少于拟组建省技术创新中心固定人员总数的 1/3。
2.牵头单位是行业龙头企业的,近三年销售收入平均不低于20 亿元,上年度研发投入占年销售收入比不低于 5%或不低于1000 万元,创新效率和经济效益显著,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相关重点学科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有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基础,具有广泛联合产学研各方、整合创新资源、形成创新合作网络、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任务的优势和能力。
3.牵头单位近三年内无不良征信记录,未发生重大安全、重
大质量事故或严重环境违法行为。
五、建设程序 (一)发布通知。省科技厅发布征集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工作通知,明确申报单位需提交的申报材料、工作流程和其他相关要求,启动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
(二)评价申报。牵头申报单位对照《2020 年河南省技术创新建设方案》进行自我评价,认为符合条件的在规定时间内填写《河南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申请表》,会同参加组建单位共同编写“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并提交盖章的纸质申报材料和电子文档提交至相关主管部门。
(三)汇总推荐。各相关主管部门对接收申报材料的真实性与规范性进行审核,并签署推荐意见,汇总后报送省科技厅。
(五)评审论证。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论证,并提出综合评价意见。
(六)研究决定。根据专家综合论证意见,省科技厅研究审定后公示、发文。
篇四:技术中心建设方案
mdash; 1 — 临科字„2021‟31 号各县区(开发区)科技局,各有关单位:
为加快推进临沂市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依据《临沂市技术创新中心管理办法》,我们研究制定了《临沂市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临沂市科技局 2021 年 6 月 29 日
— 2 —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临沂市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提升重点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支撑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临沂市技术创新中心管理办法》,结合临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一)建设思路 临沂市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聚焦全市重点产业重大关键技术需求,以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为主攻方向,协同推进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打造创新资源集聚、组织运行开放、治理结构多元的综合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中心建设与产业和区域创新发展有机融合,围绕产业链建立开放协同的创新机制,强化技术扩散与转移转化,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辐射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创新生态。
(二)建设原则 聚焦重大技术需求。面向全市重点产业提升发展过程中共性、关键和“卡脖子”技术创新需求,加强顶层设计和主动引导,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技术瓶颈制约,形成技术创新持续供给能力,推动若干重点产业进入价值链中高端。
突出重点产业特色。聚焦全市优势支柱及战略新兴产业领域,
— 3 — 选择在全市以至全省处于领先或有优势的领域建设临沂市技术创新中心,优先发展,率先突破,带动相关产业创新发展,支撑和引领实体经济做大做强。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牵头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加强创新成果的对外扩散,强化对产业和行业发展的重要引领和带动作用。
强化开放协同共享。加强跨区域、跨领域创新力量优化整合,强化优势互补、融合支撑,引导各类科研机构创新发展。统筹项目、基地、人才等各类创新资源,促进创新资源面向产业和企业开放共享。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探索成果转化、人才激励等新型体制机制,构建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先进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
(三)建设目标 2021—2025 年,围绕省、市新旧动能转换重点产业领域,布局建设 50 家左右临沂市技术创新中心,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全市重点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二、功能定位与主要任务 (一)功能定位 市技术创新中心是全市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
— 4 — 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引领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心建设主要围绕高端装备制造、医养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技术、高端木业、绿色化工、现代高效农业、商贸物流等新旧动能转换重点产业领域,聚焦技术前沿、贴近产业需求,着力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重大装备受制于人”的问题,为产业领域内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为提升关键领域产业竞争力、保障国家和省、市经济发展安全、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主要任务 1.组织开展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战略研究和技术开发,提升技术创新原始能力。
2.推动重大技术成果中试熟化与工程化产业化,加快共性关键技术转移扩散,促进技术成果示范应用,推动形成行业技术标准。
3.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等服务,面向行业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解决产业和企业实际技术难题。
4.搭建创新创业孵化服务载体,支持科研人员开展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的科技型创新创业,培育孵化细分领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5.打造开放合作的市级平台,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和交流,通过联合研究、项目合作等方式集聚各方创新资源,提升协同创
— 5 — 新水平。
6.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吸引国内外人才来中心联合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加强青年人才培养。
三、建设模式 市技术创新中心依托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设,原则上应为独立法人实体,前期暂不具备注册法人实体条件的,可设立人、财、物相对独立的内设机构,实行相对独立的管理运行机制,逐步向独立法人过渡。申报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单位一般应为批准建设临沂市技术创新中心的单位。根据相关产业领域创新发展实际,可采取多种建设模式:
——在龙头企业优势地位突出、行业集中度高的领域,主要由龙头企业牵头建设,产业链有关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参与; ——在多家企业均衡竞争、行业集中度较低的领域,可以由多家行业骨干企业联合相关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通过组建平台型公司或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方式,共同投资建设; ——在主要由技术研发牵引推动、市场还未培育成熟的领域,可以由具有技术优势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牵头,有关企业作为重要的主体参与建设。
牵头单位必须在技术上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具有市级以上创新平台,研发投入、获得发明专利或 PCT 国际专利处于国内同行业前列;拥有高水平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有承担过市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的经验;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已建立鼓励技
— 6 — 术创新的相关制度,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和技术转移扩散能力。
牵头单位为企业的,须是行业的龙头企业,近三年销售收入平均不低于 10 亿元(其中,农业企业不低于 5 亿元),年度研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一般不低于 3%。牵头单位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销售收入不作要求,但须在前沿、颠覆性技术领域具有优势,已建立高效的研发体系和知识产权管理与运用制度,对外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取得的收入占年收入的比例不低于 30%;有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或通过自行孵化企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案例 5 例以上。
四、建设程序 (一)申请建设。牵头建设单位根据市科技局年度建设指南通知要求,编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与相关证明材料一起,经县区科技主管部门审核后推荐报送市科技局。
(二)专家论证。市科技局组织专家组对建设方案进行咨询论证,形成咨询论证意见并提出建设建议。
(三)现场考察。根据专家组意见建议进行现场考察,形成现场考察意见。
(四)批准建设。根据专家组论证意见和现场考察意见,提出本年度临沂市技术创新中心拟建设名单,经市科技局党组会议研究通过后进行公示。公示期无异议的,由市科技局下达批准建设文件。
— 7 — 五、建设期管理 市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期一般为 2 年,实行年度报告制度,年度工作报告应于每年 1 月前报市科技局。建设期满后,市科技局委托第三方依照建设方案和年度工作报告进行绩效评估,重点评估建设任务完成情况以及承担市级以上科技计划、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孵化科技型企业和对产业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的指标和内容。评估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种。结果为优秀或合格的,授予临沂市技术创新中心证书;结果为不合格的,取消“临沂市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资格。
六、临沂市***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编写提纲 (一)建设背景与意义 (二)建设定位与原则 (三)目标与任务 (四)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 (五)经费投入 (六)保障措施 (七)进度安排
— 8 —
临沂市科学技术局办公室
2021 年 6 月 29 日印发
篇五:技术中心建设方案
目 录 第一章 项目概述 ····························································································· 1 1.1 项目名称 ······························································································· 1 1.2 项目承办单位 ······················································································· 1 1.3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 1 1.4 项目建设目标和主要建设内容 ···························································· 2 第二章 企业及企业技术中心基本状况 ························································ 4 2.1 企业经营状况和主要经营指标 ···························································· 4 2.2 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基础和相关技术成果 ············································ 5 2.3 技术中心研发队伍构成及主要科技骨干情况 ···································· 7 2.4 技术中心现有装备条件 ····································································· 11 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 15 3.1 项目提出的背景 ················································································· 15 3.2 相关产品的市场分析 ········································································· 16 3.3 国内相关技术和产业状况和发展趋势 ·············································· 18 第四章 项目建设目标 ··················································································· 21 4.1 项目建设目标 ····················································································· 21 4.2 项目建设所达到的技术水平 ····························································· 22 核准通过, 归档资料。未经允许, 请勿外传!
第五章 主要建设内容 ··················································································· 23 5.1 主要建设内容 ····················································································· 23 5.2 项目主要解决研发和试验能力中的关键问题 ·································· 23 5.3 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主要途经和技术特点 ······································ 24 5.4 主要设备方案 ····················································································· 32 第六章 建设条件 ··························································································· 34 6.1 项目建设地点 ····················································································· 34 6.2 电气等公用配套设施 ········································································· 34 6.3 环保、 安全卫生、 消防及节能要求和措施 ······································ 34 第七章 项目组织实施、 人员配置和建设工期 ·········································· 39 7.1 组织机构及项目管理 ········································································· 39 7.2 人员配置 ····························································································· 44 7.3 建设工期和进度计划 ········································································· 45 第八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 47 8.1 投资估算依据 ····················································································· 47 8.2 投资估算 ····························································································· 47 8.3 资金筹措 ····························································································· 51 第九章 效益分析 ··························································································· 51 9.1 经济效益分析 ····················································································· 52 9.2 社会效益分析 ····················································································· 54 第十章 项目风险分析 ··················································································· 57 10.1 项目实施的风险 ··············································································· 57 10.2 技术风险 ··························································································· 57 10.3 市场风险 ··························································································· 58 10.4 管理风险 ··························································································· 60
10. 5 资金风险 ·························································································· 60
第一章 项目概述 1.1项目名称 X X X X 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建设项目。
1.2项目承办单位 1.2.1 项目承办单位基本情况 1、 名
称:
XXXX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2、 地
址:
XXXXX。
3、 法人代表:
XXX。
4、 注册资本:
XX万元。
5、 联 系 人:
XX。
6、 联系方式:
XXX。
1.2.1 企业技术中心基本情况 1、 名
称:
XX制药技术中心。
2、 地
址:
XXXX。
3、 项目负责人:
XXXXX。
4、 联 系 方 式:
(1)
电
话:
XXXXXX。
(2)
传
真:
XXXXXXXXXXX。
(3)
E――mail:
XXXXXX@163.com 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国家“十一五” 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3、《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4、《医药行业“十一五”
发展指导意见》。
5、《XX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6、《X X 省“十一五” 中药民族药科技发展规划》。
7、 国家有关法律、 法规、 标准和规范。
1.4项目建设目标和主要建设内容 1.4.1 项目建设目标 1、 从2008~2009年, 引进先进的成型工艺设备, 着重研制控缓释和靶向给药等代表XX现代化的新剂型, 把技术中心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XX工程技术中心。
2、 在现有的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机制下, 采取招聘、 外培等多种方式, 每年重点培养1~2名创新性优秀人才, 形成技术中心发展的人才梯队, 以适应技术中心高速发展的需要。
3、 在未来3年内, 研制开发5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较高科技含量的创新性XX, 为XX制药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 上缴税金1亿元的目标提供技术支持, 以更加稳定和积极的态势向全国中药制药企业30强发起冲击。
4、 利用技术中心多年潜心研究XX的经验和能力, 建立5种以上公司常用XX的标准指纹图谱, 确定3种以上公司常用XX的有效成分并掌握其分离纯化技术, 为对已有国家标准的X**行深度研发, 更加合理的利用资源打下基础。
5、 经过5~8年的发展, 把技术中心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XX工程技术中心。
1.4.2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1、 新建技术中心大楼一栋, 占地面积 1269m2, 建筑物为 3 层结构,建筑面积 3807m2, 配套建设给排水管网、 动力管网和安全卫生消防设施。
2、 根据功能要求, 对技术中心大楼进行装修。
3、 购置先进的微波和超声波提取、 膜分离、 超临界萃取、 超微粉碎以及动态检测成套装备 115 台(套), 研制控缓释和靶向给药等代表 XX
现代化的新剂型, 实现由粗提向精提的转变。
4、 购置信息化设备 1 套, 依托 XX 制药信息化网络, 建立技术中心的内外部网络、 新药研发情报门户系统、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平台, 基本完成技术中心现信息化建设。
第二章 企业及企业技术中心基本状况 2.1企业经营状况和主要经营指标 XXXX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制药)
原名XXXXX。
XXXX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总占地面积85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41000平方米, 企业员工1609余人, 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382余人, 其中具有初、 中、 高级职称人员115人。
XXXX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连续7年无质量投诉和不良产品质量记录;连续7年在XX省工商银行评审中保持AAA信用等级并首批荣获XX省“信贷诚信企业”; 2003年公司荣获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守合同、 重信用”企业荣誉称号; 2004年荣获XX省国、 地税双A级纳税企业称号; 2...
篇六:技术中心建设方案
市 X XXXX 智能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牵头建设单位(盖章):
XXXX 集团有限公司
共建单位(盖章):
XXXXXXXXX
建设方向:
XXXX 智能制造
联 系 人 :
XXXX
联系电话:
XXXX
填表日期:
2021 年 08 月 25 日
二〇二一年制
目
录
(一)
建设背景与意义
................................ ..........
1 1
1.1 建设背景 ............................................... 1 1.2 建设意义 ............................................... 2 (二)建设定位与原则
................................ ..........
5 5
2.1 功能定位 ............................................... 5 2.2 建设原则 ............................................. 10 (三)目标与任务
................................ ............
18
3.1 建设目标 ............................................. 18 3.2 建设任务 ............................................. 19 (四)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
................................ .....
18
4.1 组织架构 ............................................. 18 4.2 运行机制 ............................................. 24 (五)经费投入
................................ ...............
5 5
(六)保障措施
................................ ..............
18
6.1 组织保障 ............................................. 18 6.2 政策保障 ............................................. 19
6.3 安全保障 ............................................. 18 6.4 资金保障 ............................................. 19
6.5 宣传引导 ............................................. 18 (七)进度安排
................................ ..............
18
(八)牵头单位研发能力相关证明材料
...........................
18
8.1 牵头单位基本情况 ..................................... 19
8.2 营业执照 ............................................. 18 8.3 高新技术企业 ......................................... 19
8.4 专利证书 ............................................. 18 8.5 科技成果评价证书 ..................................... 19
8.6 承担的省市级以上项目批文 ............................. 18
8.7 产品获奖证书 ......................................... 18 8.8 研发平台立项批文 ..................................... 19
8.9 荣誉证书 ............................................. 18
(一)建设背景与意义
1.1 建设背景 2021 年 4 月,我国发布的《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指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提升创新、供给、支撑能力和应用水平为着力点,加快构建智能制造发展生态,深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为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提供有力支撑。XXXX 制造行业是我国智能制造中轻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增长点,大力开展家居制造行业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与示范意义。
“十三五”期间我国家居产业快速发展,制造能力大幅提升,截至 2020年,我国家居产业产值已突破 10000 亿元以上,产业规模已居世界第一。其中橱柜、衣柜、墙板以及 XX 门等 XXXX 产品产值总和已达 3500 亿,在家居产品中占有重要地位。与此同时,受个性化定制和信息技术的影响,XXXX产业正快速发展,涌现出了如江山欧派、欧派家居、索菲亚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共有 2 亿多家庭,其中城市家庭占1/5,城市家庭中 XXXX 的用户在 1%左右,XXXX 市场占有率大约在 5%,未来五年内约有 30%的城市家庭选择购买定制衣柜、定制橱柜等,其现有潜在客户达 6000 万户,营业额将达到 5000 亿以上,市场空间庞大。
XXXX 行业繁荣发展背后也隐藏着较多的制约因素,如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随着高端产品产品外观造型的复杂多样性提高,许多零部件加工难度加大,产品设备的制造能力往往跟不上产品变化的需求,存在关键短板设备研发能力不足、现场数据采集和数据融合困难以及生产决策过程数据分析支持
能力不足等问题。企业急需通过智能制造的创新和应用提升产值。
1.2 建设意义 临沂市是全世界最大的胶合板类产品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板材之都”,2020 年其人造板生产能力超过 3600 万立方米/年,约占全省的 60%。但目前临沂市 XX 业产品还是主要以板材为主,产品附加值低,其下游高附加值产品较少,且在国内外中高端市场竞争力不强,产品性能和应用服务难以满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现有的橱柜、衣柜等产品的生产模式还是手工、机械化、自动化并存,生产效率不高;支撑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不强;科技资源整合和投入不足,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有待增强,依靠资源、劳动力、土地、物流等传统生产要素形成的竞争优势难以为继,产业亟待转型升级。临沂市的 XX 业产业基础可以为发展 XXXX 制品提供充足的原材料供应,有助于产业链的延伸,该中心建设成为集产品生产、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科技成果孵化、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市级产学研融合、协同创新综合体,高度契合地方经济发展与 XX 业产业转型升级需要。
临沂市 XXXX 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实施符合《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倡导的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的要求,以及《中国制造 2025》国家战略的推进落实。本项目立足山东省新旧动能转化战略目标,解决产业技术瓶颈问题,对加快临沂市传统 XX 业产业向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 XXXX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高 XXXX 产品质量、提升智能制造的应用空间、树立行业标杆、打造我省具有高科技含量高端 XX业企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建设定位与原则
2.1 功能定位 临沂市 XXXX 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将立足“地方性”、“应用型”、“重特色”的功能定位,围绕 XXXX 智能制造领域的关键制造技术及其装备,以XXXX产品数字化智能化设计与制造技术、XXXX生产线智能传感与控制技术,智能检测与包装技术,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以及 XXXX 智能制造标准为突破点,以 XXXX 集团有限公司为主体,联合 XXXXXXXXX,精准定位于解决临沂XX 业制造业实施智能制造面临的信息、技术、管理、人才、资金等困难和问题,强化和完善智能制造协同运行机制,显著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将其建设成为省内高水平的高端 XX 业创新中心,全面提升中心的创新能力,加快推动我市 XX 业产业由“临沂制造”向“临沂智造”转变,更好更快地引领 XX业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
2.2 建设原则 ——先进实用。保持与国内领先技术同步,引领先进的智能制造知识、技术与产品,并针对临沂市 XX 业企业提供智能制造落地技术和人才培训。
——示范引领。政府、企业以及个人多方交流合作分享研究成果,树立临沂市 XX 业智能制造领域标杆,加快推动我市 XX 业产业由“临沂制造”向“临沂智造”转变。
——开放合作。建立产学研开放合作的创新平台,研发能够兼容并可以升级到未来先进技术和产品,为创新中心扩展留有余地。
(三)目标与任务
3.1 建设目标
XXXX 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是在政府相关政策的导引下,行业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下,围绕临沂市 XX 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强化以 XXXX 企业为主体,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平台,整合行业科技资源,融通行业的技术研发,组织 XXXX 智能制造瓶颈技术创新攻关、加快研究成果共享与转化。计划通过3年的努力,将中心建成省内领先、国内先进的智能制造专业服务机构,进一步延伸和完善临沂市 XX 业产业链,为临沂市 XX 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持,以提高我市 XXXX 产业在国内外的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
3.2 建设任务 临沂市 XXXX 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建设从2022 年至 2024 年,力争通过 3 年努力基本建成临沂市 XXXX 智能制造项目设计实施平台、临沂市 XXXX 智能制造适用新型技术研发平台和临沂市 XXXX 智能制造创新服务平台,并陆续为广大临沂市 XX 业制造企业提供一站式创新服务。
第二期将在第一期的基础上,筹建临沂市 XXXX 产品智能化设计平台、临沂市XXXX 智能制造协同创新联盟以及临沂市XXXX智能制造金融服务平台,帮助临沂市 XX 业产品走向智能化,为临沂 XX 业的创新创业者提供专业辅导和配套金融服务。
创新中心确定未来 1-3 年内的重点任务包括:
(1)将从 XXXX 智能制造产业需求出发,建立临沂市 XXXX 智能制造项目设计实施平台,以提升 XXXXXX 制造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通过开放式的合作创新,整合产业科技资源、促进信息、仪器设备等资源共享,提
高行业科技创新的整体能力,完成 1 份企业创新发展战略规划报告。
(2)临沂市 XXXX 智能制造适用新型技术研发平台,重点围绕 XXXX 智能化制造关键技术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力争大幅提高产业生产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力争建设期内获得省部级科技项目资助 1 项,临沂市科技项目资助 2-3 项。新增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共计 20 件以上。
主要研究内容为:
1)XXXX 加工质量智能检测技术 针对目前 XXXX 产品自动化加工过程中易出现的五金锁孔槽位置偏差、尺寸偏差以及表面饰面层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外观缺陷等不易及时发现,影响后续加工等问题,使用视觉传感器和激光传感器,采用深度学习与 3D 点云技术,研发无损在线检测装置,实现缺陷的在线识别定位和产品尺寸、关键特征位置信息的高精度自动提取。
2)面向柜类 XXXX 产品的生产全流程控制技术 针对目前橱柜、衣柜类 XXXX 生产线生产效率较低、单机故障影响全线生产等问题,采用模块化、成组加工的岛状工艺布置方式,避免因单机故障而影响整个生产线,且使精度更容易控制,进一步提升了产品质量。同时对于来自销售端的订单信息,研究优化的多层神经网络分类算法,构建高精度订单信息拆分模型,实现订单信息高效率、高准确率的拆解;研究基于优化的 K-means 聚类算法,建立海量高维数据聚类模型,对接实际生产单元,建立多样个性化要求、多生产资源约束与强工艺耦合的订单信息快速提取、拆解和并组的高效自动排产机制,实现对柜类 XXXX 产品生产全流程的生产过程控制。
3)基于移动机器人的高速物流分拣技术 研究 XXXX 部件物流流转机制,研制全向型重载高效物流移动机器人,研究狭长区域移动机器人频繁快速启停、快速换向的机器人载荷平衡控制策略与算法以及物流机器人高精度定位控制策略,研发物流机器人高效调度系统,实现定制板材自动化无损分拣,自动码垛和自动拆片功能。
(3)建立临沂市 XXXX 智能制造创新服务平台,开展专题研讨、技术对接和人才培训等活动,促进创新中心科技成果的快速有效转化,促进临沂市XX 业企业间的技术合作和共同进步,为带动临沂市 XX 业产业重大技术创新、创造自主知识产权和产生重大技术标准提供重要服务平台,建设期内组织并参与开展专题研讨、技术对接、人才培训等协同合作 10 次以上。
(4)加快 XXXX 智能制造技术标准创新体系建设,归纳总结智能工厂建设过程中关键技术研究和集成问题解决知识和经验,重点研究面向零售订单和工程订单的全屋家居智能制造相关标准,扩大产业规模,提升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整合内部资源,规范市场秩序,创造科技型、环保型和效益型 XXXX产业竞争优势,带动临沂市 XX 业循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设期内编制《全屋定制设计需求模块化描述标准》、 《XX 门系列产品生产工艺流程标准》和《XX门系列产品质量管控标准》3 项企业标准。
(四)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
4.1 组织架构 临沂市XXXX 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将依托 XXXX 集团有限公司企业研究院,联合 XXXXXXXXX 共同建设,先行实现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机制,5 年内完成向独立法人过渡。
中心将组建理事会、专家委员会,制定管理章程,明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实行理事会决策制、中心主任负责制、专家委员会咨询制的管理机制。
理事会由地方政府、牵头单位、共建单位的人员组成,理事长定期组织召开会议,研究审定技术创新中心的发展计划、重大项目、经费预决算、主任聘用等重大事项,决策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发展和人财物等方面事项。
专家委员会由中心主任、技术专家、管理专家、经济专家等人员组成,其中牵头单位和共建单位的人员不超过总人数三分之一。专家委员会主任应由非依托单位、共建单位的有影响的专家担任。专家委员会对技术创新中心研发方向和研发内容、科研计划和项目、知识产权管理和技术服务、重大学术活动以及年度工作等提出咨询指导意见。
中心主任应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工作组织管理能力,每年在技术创新中心工作时间不少于 9 个月。
4.2 运行机制 技术创新中心采用产学研合作机制。技...
篇七:技术中心建设方案
、依托单位概况 (一)
企业规模、 人数、 科技人员数量, 学历职称等结构情况 浙江吉鑫祥叉车制造有限公司是由吉祥集团(香港)
在浙江台州投资的现代化大型叉车制造企业, 公司位于台州经济开发区滨海工业园区, 专业设计生产工程机械车辆。
公司占地面积 10 余万平方米, 现有员工总数 224 人, 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 69 人, 占职工总数 31%; 直接从事研发人员 22 人,占职工总数的 10%; 直接从事研发本科及中级职称 13 人, 占研发人员的 60%。
吉鑫祥叉车管理与开发人员由老科研人员培养中青年骨干人员, 技术开发以中青科技人员为主, 实现老、 中、 青的结合。
公司运用先进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及优质的售后服务, 销售网络遍布国内 30 多个省市自治区及南美、 中东、东南亚、 欧洲等国际市场, 在国内外客户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多年的设计、 制造、 生产经验的积累, 高端技术人才的引进, 数千条技术信息的反馈, 成就了浙江吉鑫祥叉车制造有限公司的迅猛发展。
(二)
主要生产产品或服务、 市场占有情况、 在本行业的地位 公司成立于 2006 年, 专业从事叉车的设计与制造, 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 ……我司设备齐全, 拥有最完善的检验检测设备及华东地区最大的叉车标准化试验厂。
目前公司年产叉车已达 3000 余台, 专业制造并销售1-16T 内燃平衡重式叉车、 1-3T 交/直流蓄电池平衡重式叉车及其他各种电动仓储搬运机械与设备, 拥有强大的技术力量和市场基础, 是行业内知名的大型研发、 生产与出口叉车基地之一。
(三)
上一年度产值、 税收、 利润情况
财务
2010 年完成总产值 13500 万元,
2010 年销售收入为 12256. 27 万元, 税收总额为 84. 42 万元, 实现利润 27. 08 万元。
(10 年度研发费用占比)
(四)
科技成果转化情况(转化效果体现, 在 PS)
近几年来, 公司汲取国内外先进技术, 结合自主产权, 开发并制造出高效率、 高品质的工程机械设备, 并与中国计量学院进行长期技术合作。
近三年,公司转化科技成果 17 项, (其中项目申报国家火炬项目, 省科技厅已审核通过报到国家)
产品直销世界各地。
产品主要外销:
美国、 德国、 俄罗斯、 叙利亚、 孟加拉、 巴基斯坦、 波兰、加拿大、 澳大利亚、 巴西、 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国内主要客户: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 浙江吉奥汽车集团、 浙江吉利汽车集团、 奇瑞汽车集团、 成都军区装备部、 兰州军区后勤部、 成都卷烟厂、 浙江巨科铝业集团、 浙江齐合天地控股集团、 浙江南洋科技集团、 杭州友高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三欧控股集团、 浙江绿佳车业有限公司、 江西杰克机床有限公司、美的集团、 浙江三门船业集团、 青岛啤酒、 中国远洋集团等大型企业。
序号 科技成果名称 转化时间 转化结果 证明材料 1 “精铸一体式叉车之链轮支架及缸头座” 加工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2009. 12 1-3t 新型内燃平衡重式叉车(PS01) :公司产品(FD15C/FD15B/FD20C/FD20B/FD25C/FD25B/FD30C/FD30B)
科技查新报告、特种设备型式试验报告、 制造许可证、 CE 证书(见附件)
2 “1-3T 内燃平衡重式叉车”的开发 3 “高效易维护的缸底应急安全油路切断阀” 的研究与应用
4 “防水型双步进电机智能仪表” 的开发 5 “叉车智能中央控制盒” 的开发 6 “低噪音阻抗型叉车消声器” 的研究开发 7 “内燃叉车用电磁多路阀” 研究开发 2010. 12 8 “安全可靠的属具液压安全阀” 研究开发 9 “减速型启动机” 在叉车上的应用 10 “内燃叉车振动的研究与攻关”
11 “1-2. 5t 蓄电池平衡重式叉车”的开发 2009. 12 1-2. 5t 新型蓄电池平衡重式叉车(PS02):
如:FB15/FB20/FB25 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书、 CE证书(见附件)
12 “交流代替直流技术” 在叉车上的应用 13 “1-3. 5t 环保型 LPG 叉车”研究开发 2008. 11 1-3. 5t 环保型叉车(PS03):
如 :FQ15/FY15/FQ20/FY20/FQ25/FY25/FQ30/FY30 制造许可证、 CE证书(见附件)
14 “新型 5-7t 内燃平衡重式叉车”的设计开发 2009. 12 新型 5-7t 内燃平衡重式叉车,(PS04):FD50/FD60/FD70 TX 特种设备型式试验合格证、制造许可证、 CE证书(见附件)
15 “叉车起重系统承重槽钢自动焊接技术” 的研究与应用
“交流代替直流技术” 在叉车上的应用 2009. 12 1. 4-1. 6t 三支点蓄电池平衡重式CE 证书(见附件)
16 “1. 4-1. 6t 三支点蓄电池叉车”的研究开发 叉车(PS05):
如/FE14/FE16 17 “8-10t 内燃平衡重式叉车” 设计开发 2010. 10 8-10t 内燃平衡重式叉车(PS06):FD80/F100 制造许可证、 CE证书(见附件)
(五)
技术开发费及使用情况
企业近三个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为 1022. 33 万元, 近三年销售收入18544. 08 万元, 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为 5. 51%。
其中, 2010 年的销售收入为 12256. 27 万元, 研究开发费用总额为 514. 76 万元, 占销售收入总额 4. 2%。
序号 研发项目 编号
研发项目 名称 研发费用(万元)
1 RD01-08 “精铸一体式叉车之链轮支架及缸头座”加工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2. 57 2 RD02-08 “高效易维护的缸底应急安全油路切断阀”的研究与应用 4. 19 3 RD03-08 “1-3T 内燃平衡重式叉车” 的开发 196. 58 4 RD04-08 “1-2. 5t 蓄电池平衡重式叉车” 的开发 54. 26 5 RD05-08 “1-3. 5t 环保型 LPG 叉车” 研究开发 71. 51 6 RD06-08 “交流代替直流技术” 在叉车上的应用 16. 34 7 RD07-09 “PSD 柔性传动技术”研究及在叉车上的应用 “新型 5-7t 内燃平衡重式叉车” 的设计开发 “1. 4-1. 6t 三支点蓄电池叉车” 的研究开发 “叉车起重系统承重槽钢自动焊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3. 78 8 RD08-08 122. 02 9 RD09-09 20. 92 10 RD10-09 4. 83 11 RD11-09 “防水型双步进电机智能仪表” 的开发 4. 57 12 RD12-08 “叉车智能中央控制盒” 的开发 1. 98 13 RD13-09 “低噪音阻抗型叉车消声器” 的研究开发 4. 02 14 RD01-10 “内燃叉车用电磁多路阀” 研究开发 101. 16
15 RD02-10 “安全可靠的属具液压安全阀” 研究开发 79. 27 16 RD03-10 “8-10t 内燃平衡重式叉车” 设计开发 195. 63 17 RD04-10 “减速型启动机” 在叉车上的应用 67. 96 18 RD05-10 “内燃叉车振动的研究与攻关”
70. 74 合计 1022. 33 (六)
与高校、 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合作情况 经过长时间的联系、 调研、 考察, 结合我公司的产品特性、 产品的发展方向、 市场的需求以及国家、 行业的标准要求, 公司选择了同“中国计量学院”、“台州学院” 等院校开展长期技术合作, 开发出更多更好的产品, 使我公司生产的叉车能够在同行业中达到先进水平, 更符合现代化专业技术的要求。
其中与中国计量学院合作的“内燃叉车振动的研究与攻关” 项目, 让公司研发人员对叉车的振动机理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为今后解决叉车的振动和提高整车舒适性奠定了基础。
二、
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1、 国际行业背景
叉车出现于 1917 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由于搬运军事物资的需要, 促进了 叉车的发展, 战后, 随着各国经济的恢复和迅猛发展, 叉车也得到了 繁荣发展。
从国外叉车技术水平的角度来讲, 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以德国、 日本、 美国、 法国等国家为主的叉车生产商在国际上占有优势地位; 第二层次是以韩国、 瑞典、 波兰、 捷克、 台湾地区等部分企业为代表; 第三层次是以中国、保加利亚、 俄罗斯等国企业为代表; 第四层次为其他国家产品。
在国外叉车生产企业中, 年产量最大的已经达到 10 万台, 产业组织模式与
汽车基本相同, 大规模、 高效率的特征非常明显, 而且各主要企业间产品差异化程度高, 普遍技术含量较高, 技术、 品牌附加值较高。
叉车用户多为具备一定实力的社会商业组织, 个体用户相对较少,用户整体购买力相对较高, 特别是外资企业, 不仅叉车使用意识强, 而且大多倾向于中高档产品, 再加上叉车使用范围广泛, 仓储等很多应用领域对叉车的排放、 噪音等要求较高。
因此数倍于本土产品价格的林德、 丰田、 永恒力、 克拉克等公司产品牢牢地占据了中高档产品的市场需求。
2、 国内行业背景
我国叉车发展历史短, 但发展迅速。
我国叉车产业自 20 世纪 50年代末起步, 到 70 年代才初具规模, 到目 前已有 100 多家叉车生产企业。
据中叉网的数据统计, 从 2006 年开始, 中国叉车销售总量增长迅猛, 至 2010 年, 中国叉车全年销售总量已突破 23 万余台, 今后随着叉车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行业未来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目 前, 我国叉车行业能够生产六大类车型, 有平衡重式叉车、 前移式叉车、 插腿式叉车、 托盘堆垛车、 侧面式叉车、 越野式叉车, 400 多个品种规格比较齐全, 主要为中、 低档产品, 基本能满足国内外、 中低端市场的需求。
我国叉车行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产品系列发展比较全面, 生产总量比较客观, 但从技术角度来看, 我国叉车技术几乎全部为“舶来品” (主要是通过引进 TCM、 三菱及尼桑技术), 全行业普遍缺少核心技术, 尤其是发动机、 变速箱、 液压系统、 电控等关键配套件技术
的发展很难看到起色, 多数企业在技术水平上基本上仍处于仿制、 改进及组合阶段, 没有达到创新或超过世界同类产品的水平, 因此叉车产业的技术升级极其缓慢。
目前合、 独资企业大举进入中国, 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车辆集团均在中国开办独资、 合资企业, 这不仅提高了 我国工业车辆行业的整体水平, 同时也引起了 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 已形成林德(厦门) 叉车有限公司、 安徽T C M叉车有限公司、 上海海斯特叉车制造有限公司、上海力至优叉车制造有限公司、 大宇重工业烟台有限公司、 北京现代京城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青岛台励福叉车有限公司、 湖南德士达叉车制造有限公司等共 10 余家独、 合资企业, 他们以良好的质量和多样化的品种逐年增加在中国市场的份额。
没有在中国办厂的外国著名厂家也均在中国积极发展代理商,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销售规模。
在我国 100 多家专业叉车生产厂商中, 除合力、 杭叉外, 许多企业实力相当, 没有一家或几家大企业能够控制整个市场, 并且由于这个行业的产品种类繁多, 各个厂家生产的产品即使是同一种类, 也在质量、 构造、 外观、 服务等方面存在差别。
3、 省内行业背景 目前, 我国叉车行业企业已达 100 余家, 其中安徽、 江苏和浙江的叉车生厂家占了全国的一半以上, 全行业年总产量超过 23 万辆。
目前我省的叉车制造企业非常集中, 主要集中在杭州、 宁波、 台州、 湖州地区。
2010 年全省从事叉车生产的企业近 15 家, 主导产品 200 余种, 占全国的 30%。
全省叉车生产企业数量不少, 但规模普遍不大,
除杭叉位列国内行业第一梯队以外(销售收入超过 40 亿人民币), 其他厂家多数排在第四梯队以外, 年产不超过 3000 台(不包括半电动堆高机和手动搬运车辆)。
4、
企业自身需要 国内叉车生产企业中, 由于我国叉车整机和配套件技术雷同且水平较低, 因此除了个别优势企业外几乎没有技术附加值和品牌附加值,所得收益几乎全部来自于单纯的加工利润, 通俗说就是“辛苦钱” ,整机企业和配套件企业都是如此。
而加工利润的获得途径主要就是规模和效率, 尤其是对于自制率低的企业来说, 规模和效率是决定利润的首要条件 国外市场, 环保要求越来越苛刻, 节能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已到了 必须直面的时候; 产品认证工作内容增加、 要求提高; 采用人机工程学设计, 提高操作的舒适性, 减少噪声和振动, 注重外观造型设计的要求也更高; 以上看似无足轻重的问题, 将成为决定市场生存能力的主要内容。
和日用品不同的是, 叉车的使用专业性强, 用户普遍比较成熟, 识别能力强。
因此, 我们必须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否则, 我们必将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建设研发中心是提高企业自 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是企业中从事技术开发、 工艺研究、 产品开发和有关技术服务的机构。
组建研发中心旨在强化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中间环节,形成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促进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三、
中心的研发内容与考核 (一)
开发方向及所获得的自主知识产权 吉鑫祥叉车研究开发中心主要是对 1—16 吨内燃平衡重式叉车、1—3. 5 吨蓄电池平衡重式叉车等物流搬运机械进行研究开发。
提高叉车的工作效率, 使叉车质量更稳定, 更节能环保,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完全与国际标准要求接轨,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提高产品出口的技术附加值。
公司近年来注重自主知识产权的取得与保护, 目前获得的自主知识产权清单如下:
序号 知识产权名称 类别 授权日期 授权号 获得方式 1 叉车之链轮支架及缸头座加工新方法 发 明专利 下 发 授 权 通知书, 并已缴费 ZL200910115265. 5 自主研发 2 缸底油路切断阀 实 用新型 2010. 01. 13 ZL200920142598. 2 自主研发 3 叉车(3T 内燃平衡重式)
外 观专利 2009. 01. 21 ZL200730354675. 7 自主研发
(二)
开发内容 吉鑫祥叉车研究开发中心的开发方向将围绕节能减排、 绿色环保进行蓄电池叉车、 混合动力叉车的研究与开发。
结合国际市场, 继续
加大投入, 扩大产品的研究开发范围, 提升产品的性能, ...
篇八:技术中心建设方案
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建设方案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建设方案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09 年 年 6 月 月 16 日
1一.研究所概况 中国盐湖以数量多,类型全,资源丰富、富含稀有元素而闻名于世,是巨大的无机盐宝库。青海柴达木盆地是全国盐湖资源集中分布地区。
针对我国对盐湖资源的开发,特别是对钾肥的迫切需要,1965年在青海省西宁市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青海盐湖研究所是我国唯一专门从事盐湖资源环境科学应用基础研究、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和培养盐湖科研高级人才的国家级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是具有多学科特点的唯一研究我国盐湖的专业机构。研究所具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地球化学、化学工艺 4 个硕士学位培养点,无机化学、地球化学 2 个博士学位培养点,化学博士后流动站 1 个。
按照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要求,研究所被认定为科研基地型研究所。
研究所的科技地位:是我国唯一专门从事盐湖资源环境科学和综合利用的国家级科研机构,是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支撑,在我国盐湖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和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所的发展方向和创新任务:从事盐湖资源环境科学应用基础研究,致力于攻克制约我国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成为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和培养盐湖科研高级人才的国家级科研机构,为盐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基础,使我国盐湖科技走在世界前列。
科学研究总目标:以解决我国西部地区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化开发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为主攻方向,攻克制约我国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加强技术集成,为跨世纪我国锂、镁产业和钾肥工
2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瞄准当今世界迅速发展的盐湖科学前沿,在盐湖基础科学研究和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果;使我国盐湖资源环境得以可持续发展,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重点学科领域和主要研究方向:
1、盐湖稀散元素提取技术研究与开发
2、古代钾盐蒸发盐和地下卤水利用研究
3、盐湖资源开发区域拓展先导研究
4、盐湖资源开发利用循环经济支撑技术研究与开发 研究发展目标与战略: 科技创新目标:以解决我国盐湖资源的综合开发与持续利用的重大科技问题为主攻方向,立足世界盐湖科学前沿,引领我国盐湖应用基础研究和盐湖高技术研究;针对制约我国盐湖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开展技术创新与技术集成;推动我国盐湖产业的发展。
事业发展目标:建立一个集盐湖化学、化工和盐湖地球科学研究为一体,盐湖微观与宏观研究紧密结合,应用基础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从盐湖科学理论原始创新到工艺技术创新和集成的盐湖科学技术综合性研究机构。
盐湖研究所分析测试部目前拥有科研仪器设备价值近 3000 万元,在整个设备共享方面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盐湖化学分析测试部(相当于所级中心)里的分析测试仪器,主要是分析工作中的通用仪器和是分布在院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部门的专用分析测试仪器;第二部分是与云天化集团化工设计研究院共建实验室里的部分分析测试仪器和设备;第三部分是老挝钾盐矿综合开发利用工程中心的部分分析测试仪器和设备。
在研究所里,仪器有分析测试部统一管理,仪器管理实行“专管共享,相互兼管”的政策;为了保证测试仪器的正常使用和管理,在
3所里的仪器全部归入测试部统一管理,统一计量认证,统一制定人员和设备的管理、考评、奖励制度和办法;技术人员由所里统一聘任。
为了最大程度发挥仪器的功能,依据每个仪器的特点和共性,组成了不同的分析实验室,有无机化学分析实验室,微结构分析实验室,同位素质谱实验室,有机化学分析实验室等;同时,在完成所里样品测试工作的基础上,积极为青海省的地方研究所、高等院校、企业等单位服务,做它们做不了和不能做的工作;40 多年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所级中心建设背景及仪器设备规模 1.建设背景 所级中心建设背景及仪器设备规模 1.建设背景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是我国唯一专门从事盐湖资源环境科学应用基础研究、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和培养盐湖科研高级人才的国家级研究机构;40 多年来,面向盐湖科学前沿,面向国家和青海经济建设,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大量的成果;这些工作的完成和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支撑系统大量的工作和支持。
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的主体是盐湖化学分析测试部;盐湖化学分析测试部成立于 1989 年,是盐湖地球化学、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应用、分析化学、同位素化学、无机功能材料、浓盐溶液化学等多种学科综合性研究的检测机构;作为研究所的一个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的一个主体,主要从事盐类和无机材料成份分析、同位素分析、结构分析、形貌观测、热力学性能检测与表征以及相关理论和测试方法学研究;
在测试部实验室认可/资质认定评审过程中,马海洲所长非常关心和重视,亲自督办测试部的认可(定)工作,并担任测试部的最高管理者;多年来,所领导层、所里的各个部门和测试部的沟通渠道畅通,能及时了解测试部的意见和建议。所内各管理部门,如:综合办公室、物业中心、科技处都非常支持和关心测试部的建设和发展,对测试部的工作如在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实验室的装修等方面都给
4予了大力的支持,尽最大力量满足仪器设备的安装条件;在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时,总是主动征求和采纳测试部的意见。
所领导一直非常重视和关心支撑系统,特别是对公共测试服务的测试部的建设和发展;上世纪 90 年代,在经费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所里每年还投入一定的资金,来满足所里工作的需要,当时所里的目标是将盐湖化学分析测试部建成满足盐湖所进行盐湖化学化工、盐湖材料和盐湖地球化学研究工作的支撑系统;近几年来,所里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全面更新了老化的仪器设备,同时还购置了一些新的仪器设备,即提升仪器设备的分析测试能力、研究水平,又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目标是在保证满足所里工作的同时,将盐湖化学分析测试部建成面向全国盐湖科技与产业的分析测试中心。
在政策上给测试部一定的倾斜,为了支持测试部的建设和发展,所里对测试部人员在待遇和工资上和一线科技人员同等待遇;鼓励分析测试人员安心做好服务工作,不用自己挣任何费用,减免水、电费用,全心全意为所里的科研做好服务工作;这些政策的实施,极大地鼓舞了分析测试人员,调动了工作的积极性,安下心来一心一意的为科研服务;同时,所里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在测试部设立分析测试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支持课题组的分析测试工作,减轻课题组的分析测试费用和支持测试部分析方法的研究和课题组委托的方法研究等; 盐湖化学分析测试部在 1994 年 11 月就已顺利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取得了计量认证合格证。2004 年 4 月又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的现场评审。2004 年 8 月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正式颁发了实验室认可/资质认定证书。于2005 年 10 月、2007 年 01 月、2008 年 04 月顺利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专家评审组的现场监督评审。
盐湖化学分析测试部的质量方针:方法科学、行为公正、数据准确、诚信服务;质量目标: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持续有效运
5行;维护检测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确保量值的统一和数据的准确;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宗旨,贯彻执行“科学公正、准确可靠、优质高效、方便客户”的服务方针;加强分析测试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和素质,以规范的行为、过硬的技术,优质的服务树立良好的形象。
通过二十年不断的发展和创新,盐湖化学分析测试部已建立了一套适合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和开发的分析测试技术,为盐湖所开展的一系列具有国际、国内前沿技术和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和承担的国家、科技部、科学院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提供了大量、准确、可靠的数据。
盐湖化学分析测试部在为盐湖研究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撑的同时也积极向社会开放,以先进的检测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诚信的服务质量为省内外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提供样品分析、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和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等技术服务工作。
2.设备规模:
2.设备规模:
现在,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由盐湖化学分析测试部,与云天化集团化工设计研究院共建的化学分析实验室,老挝钾盐矿综合开发利用工程中心的化学分析实验室组成,是我国盐湖地球化学、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应用、分析化学、同位素化学、无机功能材料、浓盐溶液化学等多种学科综合性研究的检测机构。
盐湖化学分析测试部拥有多台国际知名品牌的现代化大型分析仪器,拥有仪器设备固定资产近 3 000 万元(其中大于 100 万的仪器设备有 7 台),主要有高分辨率的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扫描电镜-能谱仪、激光粒度仪、热分析仪系统、原子吸收光谱仪、气体同位素质谱分析仪、热电离固体同位素质谱分析仪、全自动释光测年仪、X-射线单晶衍射仪、X-射线荧光衍射仪、等离子光谱仪等一大批大型精密仪器 。
6三、所级中心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1.组织结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盐湖所化学分析测试部是所级中心的主体,负责所内外样品的分析测试工作;测试部以现有的独立质量管理体系为基础,以科学化、公开化、规范化的管理为宗旨,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评审,并保证按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有效运行,按要求进行年度内审和管理评审,并完成年度质量目标。
依据国家实验室认可准则和资质认定要求,建立了从样品分析申请、样品登记、分析检测、检测结果报告发放的完整的分析工作流程,每个流程单元都有责任人,在分析中严格按照标准操作;大型仪器的管理,我们建立了仪器档案、使用记录、仪器故障维修记录等流程;对仪器设备、检测流程、环境和质量控制等各项工作的管理,按照国家实验室认可和资质认定所要求的规则进行管理。化学分析的工作,如果分析量较大的工作,每次还要有 8%-10%的内检,5%的外检,二级审核,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同时,为了提高检测质量,还积极参加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组织的能力验证实验,包括国际能力验证实验和国际比对实验。
2.运行经费保障; 测试部的经费来源主要包括分析所内外的分析检测收入、科研经费、服务收入、所里和兰州分院分析测试中心给的运转费等组成。分析检测收入、技术咨询和服务收入全部归入每个机组设置的专用帐号,统一管理,统一使用;保障了仪器的正常运转; 3.共享共用措施和管理办法:
盐湖化学测试部作为盐湖所所级中心,为全所各个课题组提供分析测试的共享共用工作,所有的仪器设备都对所内外开放。测试部实行所里、所外一个收费标准,为了减轻课题组分析测试费用的负担,测试部从分析测试基金里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匹配;以非常优惠的价格,鼓励科研人员做
7分析测试;每个测试组按照管理体系的要求,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包括仪器的运行状况,样品的数量,机时率等; 4.仪器设备共享网建设情况 盐湖化学分析测试部经过 40 多年的发展,在化学化工领域,现已成为青海省科研力量和分析测试技术及实验装备较强和较齐全的机构,在保证所里科研工作的同时,积极为青海省地方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企业提供服务,为青海省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为科学院的兄弟单位提供了服务。
四、所级中心技术支撑队伍建设情况 1.技术支撑人才队伍规模及分配机制 现共有测试人员 16 人,其中正高级研究人员 3 人,副高级研究人员 5 人,中级研究人员 6 人,初级人员 2 人; 近年来,所里为了测试部的发展和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来更新换代和购置新仪器;对分析测试人员,每年都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以参加国内培训会和请仪器公司的工程师现场培训两种方式进行,要求每人能够熟练掌握一台或两台仪器;在待遇上,分析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具有相同的待遇,鼓励测试部的人员安心做好科研服务工作,为所里的科研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
2.科研装备创新研制能力; 在做好科研服务工作的同时,所里大力支持仪器设备新功能的开发和升级改造,同时扩展仪器的工作领域,例如:热电离同位素质谱组用铟和铱同位素测定新方法,获得铟和铱相对原子量新数据已被IUPAC 原子量委员会采纳为国际新的铟和铱的标准原子质量;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石墨的非还原热离子发射特性,以此建立了高精度热电离质谱测定硼、氯和溴同位素的新方法,建立了高精度锂、铟和铈同位素测定方法;专著《卤水和盐的分析方法》,荣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和青海省科学技术大会奖;X--射线多晶衍射仪不仅开展
8固体粉末衍射的研究,也开展溶液衍射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是我国唯一开展溶液衍射工作的仪器;该工作的开展,将大大拓展该仪器的应用领域和提升研究水平。
3.技术人才培养、引进、稳定措施和考核激励机制; 盐湖所地处祖国西部,条件差,待遇低,环境恶劣,我们工作的对象—盐湖地区,常年干旱,人迹罕见,缺氧,风沙大,所以人才的引进和现有人才的稳定是难度非常大的事情;我们在支撑队伍的发展过程中,结合我所实际情况,遵循以培养和稳定为主、引进为辅的指导思想。近年来,所里非常重视,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切实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用事业留人、待遇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