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综考研冲刺阶段的复习要点1 心源性晕厥是指由心脏疾病致一过性脑供血不足而产生的短暂意识障碍综合征。心源性晕厥的病死率可达18%~33%,故心源性晕厥被认为是心脏死亡的先兆,在临床上应引起特别关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西综考研冲刺阶段复习要点,菁选2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西综考研冲刺阶段的复习要点1
心源性晕厥是指由心脏疾病致一过性脑供血不足而产生的短暂意识障碍综合征。心源性晕厥的病死率可达 18%~33%,故心源性晕厥被认为是心脏死亡的先兆,在临床上应引起特别关注。
其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类:
1.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包括慢快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诱发的晕厥,由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易造成反射性心动过缓或低血压,伴或不伴有原发性窦房结功能障碍,从而导致晕厥。治疗须根据心律失常的性质、严重程度及基础疾病。
该类患者如应用治疗伴发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药物(如洋地黄、β受体阻断药、钙通道拮抗剂和胺碘酮等作用于细胞膜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会加重或诱发窦性心动过缓的药物而导致心脏停搏性晕厥。
这类情况在老年人群中常见。由于老年患者常会合并多种疾病,所以停用这些药物是预防晕厥的重要手段。若药物治疗不理想,需进行心脏起搏。目前经导管消融治疗发展快速,但主要应用于慢快综合征的治疗中,而未在晕厥治疗中受到重视。
2. 房室传导阻滞
严重的获得性房室传导阻滞与晕厥密切相关。患者以次级起搏点维持心律。次级起搏点起搏频率较慢,一般在 25~40 次 / 分。当次级起搏点延迟起搏时,使脑灌注不足而引发晕厥。暂时性严重的获得性房室传导阻滞除应用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外,还可以采用临时心脏起搏。
有研究表明,起搏治疗可显著提高心脏阻滞患者的生存率并防止晕厥复发,起搏治疗有可能挽救束支阻滞和间歇性获得性房室传导阻滞而致晕厥的患者。
3.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室性心动过速
室上性心动过速很少引起晕厥,但室性心动过速常引起晕厥。引起晕厥的主要因素包括心动过速的频率、血容量、*、是否有器质性心脏病及外周血管反射性代偿作用、正在应用的药物等。导管消融可用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伴晕厥者的治疗。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导致的晕厥较常见。药物引起的 Q-T 间期延长,应立即停用相关药物。心脏正常或有心脏病心功能轻度受损的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性晕厥应首选药物治疗,如胺碘酮或其他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心功能差者则应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ICD)。
消融技术是少数几种室性心动过速的首选方法。特别是右室流出室性心动过速,应强烈推荐消融治疗,而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和维拉帕米敏感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也应推荐消融治疗,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伴有严重左心功能障碍的患者也植入 ICD。有前瞻性研究显示,相比于传统药物治疗,ICD 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的风险更低,虽然该研究并非针对晕厥,但室性心动过速伴严重的左室障碍导致晕厥者也同样适用,应及早植入 ICD。
4. 遗传性离子通道病
遗传性离子通道病可引发室性心律失常从而进一步导致晕厥和猝死,最常见的是长 Q-T 间期综合征(LQTS)和 Brugada 综合征。
遗传性长 Q-T 间期综合征主要与心室交感神经张力增强,或与延迟后除极所致的触发活动有关,易诱发尖端扭转型室速(Tdp)。
Brugada 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钠离子通道疾病,胸前导联 V1-3 ST 段抬高为其表现,易产生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具有特征性改变,但可为间歇期出现,或需要药物(如普鲁卡因胺)诱发。Brugada 综合征伴晕厥者 2 年内发生猝死的风险为 30%,主要治疗手段为植入 ICD。
西综考研冲刺阶段的复习要点2
患者年龄、骨折分型等因素均可能会影响髋臼骨折复位质量,而这些因素均在外科医生控制范围之外。而受伤至手术的时间间隔可由外科医生决定。为了验证受伤至手术的时间间隔是否会对髋臼骨折的复位质量产生影响,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骨科的 Steven 等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证明受伤至手术的时间间隔越短,患者髋臼解剖复位的概率越高,其成果发表在近期的 JOT 上。
该研究纳入了 2001 年 9 月至 2014 年 2 月之间就诊于某一级创伤中心,并通过开放复位内固定进行治疗的 650 例髋臼骨折患者。所有的患者均由同一名外科医生进行手术。根据患者术后骨盆正位、双斜位片及术中透视评估复位质量。髋臼承重的臼顶区移位 ≤ 1 mm 为解剖复位,2~3 mm 为满意复位,>3 mm 为不满意复位。
对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伤情特点、治疗方案等进行统计,并分析这些因素对髋臼复位质量的影响。使用 Wilcoxon 秩和检验对非参数数据进行检验,使用卡方检验对率进行比较,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估受伤至手术的时间间隔与复位质量的关系。
结果显示:纳入本研究的 650 例患者中,464 例为男性,186 例为女性,*均年龄 44 岁(11~96 岁),*均 BMI 指数为 28.9(16.7~64.6)。最常见的受伤原因为车祸(439 例,67%),其次为为高处坠落(97 例,15%)。
根据 Judet-Letournel 分型,36%(234 例)为简单骨折,64%(416 例)为复杂骨折。最常见的骨折分型为后壁骨折(188 例,29%)、横形加后壁骨折(144 例,22%)、前柱加后半横形骨折(96 例,15%)。58%(374 例)的患者合并髋关节脱位,36%(234 例)的患者存在髋臼边缘压缩,17%(111 例)的患者存在股骨头损伤。*均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为 14 分(4~62 分)。
在治疗过程中,513 例(79%)患者曾行骨牵引。受伤至手术的时间间隔中位天数为 4 天(0~25 天)。最常用的手术入路为 Kocher-Langenbeck 入路(456 例,70%),其次为改良 Stoppa 入路(132 例,21%)。85% 患者(553 例)达到解剖复位,11%(74 例)达到满意复位,4%(23 例)为不满意复位。
统计分析显示:各种复位结果患者的性别、BMI 指数无统计学差异。然而,解剖复位患者的中位年龄(41 岁)显著低于满意复位患者(50.5 岁)及不满意复位患者(55 岁)。满意复位患者与不满意复位患者的中位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解剖复位患者与非解剖复位患者的受伤机制、边缘压缩情况、股骨头损伤情况、骨折粉碎情况等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解剖复位组患者的 ISS 评分(13.4)显著低于不满意复位患者(20.3),但是解剖复位组与满意复位患者、满意复位患者与不满意复位患者的 ISS 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伴有髋关节脱位的患者的解剖复位率(92%)显著高于无髋关节脱位的患者(76%)。简单骨折患者的解剖复位率(96%)显著高于复杂骨折(79%)。
治疗方案中,骨牵引术不影响复位质量。但是,受伤至手术的时间间隔与患者是否达到解剖复位密切相关。解剖复位患者受伤至手术的时间间隔(中位天数:3 天)显著短于满意复位患者(中位天数:4.5 天)和不满意复位患者(中位天数:7 天)。满意复位患者受伤至手术的时间间隔也显著短于不满意复位患者。分别对简单骨折与复杂骨折患者进行亚组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受伤至手术的时间间隔每增加 1 天,髋臼骨折患者达到解剖复位的概率就减小 12%。
研究得出:有移位的髋臼骨折患者中,年龄较高、复杂骨折、无髋关节脱位、较高的 ISS 评分、受伤至手术的时间间隔较长的患者,达到解剖复位的概率较低。在所有的这些因素中,外科医生可以控制的只有受伤至手术的时间间隔。因此,外科医生应尽量缩短受伤至手术的时间间隔,以增加患者髋臼解剖复位的概率,从而使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
推荐访问:冲刺 要点 复习 西综考研冲刺阶段复习要点 菁选2篇 西综考研冲刺阶段的复习要点1 考研西综讲义 西综考研多选题攻略 研究生西综刷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