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领会《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心得体会(完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研读领会《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心得体会(完整),供大家参考。

研读领会《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心得体会(完整)

 

 研读 领会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心得 体会

 2022 年第 1 期《求是》杂志刊发了***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文中强调:“在重大风险、强大对手面前,总想过太平日子、不想斗争是不切实际的,得‘软骨病’、患‘恐惧症’是无济于事的。‘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唯有主动迎战、坚决斗争才有生路出路,才能赢得尊严、求得发展,逃避退缩、妥协退让只会招致失败和屈辱,只能是死路一条。”

  “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语出春秋时期军事思想家孙武所作《孙子兵法·军形篇》。其大意为:善于打仗的人,不但使自己始终处于不被战胜的境地,也决不会放过任何可以击败敌人的机会。孙子主张对战争持审慎的态度,认为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发起进攻,也就是对战争要做到有备无患,以最小的代价谋取全胜。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动荡、战乱频起,兵家思想极为活跃,可谓无子不谈兵。这一时期,我国古代军事思想日趋成熟,思想家们大都从理论的高度思考许多战争和军事上的基本问题。兵学鼻祖孙子看到,战争一直是人类历史无法避免的经常现象,必须探寻战争发生的规律。他熔炼各家思想之长,致力于规范战争,找到恢复和平的策略。孙子的军事思想虽亦言征战攻伐之事,但在思想源头上就融入了“不

 争”“慎战”“不战”的东方智慧,并法先王讲仁义、重民本、尚和合的施政理念,形成了崇尚和平的价值主基调下对“战争”的独特理解。《孙子兵法》为中国古代兵家思想开山之作,后经历代军事思想家承袭和阐发,开创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以仁为本的战争观。

  首先,重战备战。《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地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认为战争是关系国家存亡、民众生死的大事,必须高度重视。即使在未战之时也要做好战争的准备,“以虞待不虞”,确保自身处于不败之地。孙子言之:“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又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那些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预先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来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时机。

  其次,仁义之战。中国传统文化以仁义为本,表现在战争上就是反对杀戮和侵略,支持“保民”“行仁”的正义之师。仁爱思想贯穿《孙子兵法》全书,譬如以“仁”作为将领的基本素质,反对战争劳民伤财,爱兵如子等等。《孙子兵法》一书的主旨思想就是以“用兵”作为除暴禁乱的工具。孙子认为,当战则战不是凭借武力的争夺,不是侵略他国,而是保卫自己、守护家园的正义之战。到《司马法》中更为明确地提出“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为正”,并提炼出“以战止战”的战争观。后世兵家谈兵皆言“兵者,常以仁义为本”。

 最后,战则全胜。《孙子兵法》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实则在战场之外,尤其是政治治理的效能。孙子主张以“全”争胜、“胜乃可全”,即“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最高明的战争形态是“止戈”,以战求和,用非战争的手段取得胜利,既保全自己,又能战胜敌人,最终实现“仇必和而解”。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战争及其结果的认知超越了诉诸武力的偏狭和极端。

  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理论精髓和战争智慧,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成功实践。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曾提出“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的军事斗争原则。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积极防御,绝不先发制人”的战略方针。毛泽东同志辩证地处理和平与战争的关系:第一,“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第二,“坚决反对战争”“和平是赞成的,战争也不怕”;第三,要准备好战争,“准备好了,敌人反而不敢来”。历史证明,毛泽东同志的战略判断和战略抉择既捍卫了我国的主权独立,也为新中国赢得了较长时期的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

  进入新时代,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复杂的风险考验,面临各种长期的斗争,以古鉴今,我们必须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发扬斗争精神,把握斗争方向,争取斗争主动权,坚定斗争意志,掌握斗争规律,增强斗争本领,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

 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新胜利。

推荐访问:以史为鉴感悟 研读领会《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心得体会 埋头苦干 研读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