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的读后感500字长篇大论的读后感是很难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的,一部优秀的作品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启发,一篇读后感的写作可以帮助我们记录下感受,以下是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青春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春之歌的读后感500字,供大家参考。
长篇大论的读后感是很难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的,一部优秀的作品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启发,一篇读后感的写作可以帮助我们记录下感受,以下是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青春之歌的读后感500字5篇,供大家参考。
青春之歌的读后感500字篇1
读《青春之歌》这部小说是在进入大学一个月后。在现当代文学课上,这部小说被现当代文学老师多次提到,并且对它的评价颇佳。我想,既然是这么好的一本书,我应该好好去看看。所以,我把这部小说认真仔细地阅读了一遍。当时看完这部小说后,我并没有太多的感触。我并不觉得它有什么令人动人心弦的地方,只觉得书里面的那些人物是那么的不真实。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这么英勇的人,并且还是个女人。
再次阅读这部小说是在寒假期间,因为在家中无所事事,以至于产生了无聊的情绪。因此。我又再次拿起《青春之歌》这部小说来看,这一次却从中品出不同的韵味来。
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们似乎很难体会到当年的革命先烈们战斗的艰辛,更何况我们这些90后的孩子们。我们或许知道周杰伦,很熟悉王菲,但是却对秋瑾这些烈士一无所知。事实上,那个时代离我们并不遥远。依稀地,身上还留着那个时代的伤痛。可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却离我们远去了。
有些人说,我们有些事情是不能选择的。比如说我们的父母是谁,我们生活在什么时代等等。我们可以说我们有权选择我们的生活,但事实上有时候我们身不由己。林道静他们那个时代的人想要和平,想要过上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生活。但现实是残酷的,他们必须要过那种居无定所、胆战心惊的生活。
再一次的细细品味,我领悟到了林道静对党的真挚的依赖像孩子依赖母亲一样的感情;领悟到他们那一群像火山一样喷发热血的爱国热情;领悟到了那个时代动荡的轰轰烈烈的时代风云。在那个动乱不安的时代,林道静的革命精神让人赞叹不已。当然,林道静不是一天就能成为一个革命战士的。最初的林道静是朵冰清玉洁的连花,是一个小知识分之而已经过了艰苦磨练和改造的过程,她身上逐渐具有崇高的无产阶级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热情。在经历了两次铁窗中血与火的洗礼后在革命实践中变得坚强,政治上也逐渐成熟起来。
能坚持着自己的坚持,是林溢静的感人之处每当我读到她入狱时受到非常人所能忍受的折磨后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人生理念,坚持革命道路时我深感到自己以前知识的肤浅因为小说里一个个鲜明的革命人物一个个地牺牲让心硬如石的人也为之哀泣。当然,我很鄙视那些反面人物,那些卑鄙的手段和背叛令人咬牙切齿,即使他只是虚构的故事情节也能让人为之震撼。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战胜了孤独寂寞,他就可以战胜一切其实,在哪个战争的年代,革命战士们面临的最大的敌人是孤独,当时,由于革命是事业被很多人仇视,因此阻碍也重重。所以革命事业往往是在秘密进行着。刚开始从事革命的人们大多是没有战友的。因为这种举动不变世人所理解,把他们当成造反的人看待不是孤立就是打压。例如巴金《激流三步曲》中是觉慧,无法忍受封建家族的禁锢而离家出走,投奔革命,这些投奔革命的人不被人们承认,因此他们觉得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是孤立着的。
这种孤独其实在他们看起来并没有什么,至少他们还有怀着同样的革命梦想的战友们。有战友们的支持和鼓励就足矣。但是当仅有的同伴也不相信你。不理解你时,才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孤独正如《雾~鱼~电》中的吴仁民一样,他们不被同志们所理解,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抛弃了因而痛苦万分。《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也一样在她还没有入党之前她虽然忠于革命,但是内心切很迷茫不知道人性的方向在哪里,遇到卢嘉川林红等人后,在他们的帮助下逐渐融入革命中但是党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对入党人员的考验是非常严厉的,最苛刻的一项是要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孤独,林道静在入党前遇到过很多困难,身边的同志不断地牺牲,自己也一次地从死里逃生。那时候没有人能帮助她,没有人告诉她下一步该如何走,她只能靠自己一点点地摸索前进的道路。她坚持着,坚持孤独地走下去,她相信未来她不会是孤单一个人。
青春之歌的读后感500字篇2
青春洋溢着激情,挥洒着希望,蕴含着力量。
《青春之歌》就是这样一部充满理想,激情昂扬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作品描写了抗日和抗战时代背景下,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从对待世俗的超然冷漠到投身革命的热血沸腾,从反对封建统治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并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全文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青年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以及他们坚强的信念和对自由、真理的不懈追求精神。
作品的第一部分,主人公林道静逃出给她带来痛苦回忆的地主家庭,但又找不到前进的方向,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她身心俱疲。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写林道静痛苦中的挣扎,那第二部分便展现出了她作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中国共产党党员艰苦顽强的奋斗。从发起定县小学的学生运动时的稚嫩,到在宋家做家庭教师危急之中获取黑名单的机智;从刚刚被捕时的单纯幻想到经历了一年多炼狱考验与磨练的觉悟和觉醒;从跟随张大姐从事地下工作的缺乏经验,到在北大领导学生成立学生自治会发起学生运动的独当一面。林道静在一次次的生死考验中成熟着,并最终成长为一名有追求有信仰的共产主义战士。
《青春之歌》蕴含着作家杨沫的生活原型,将那段不可忘却的历史赋予了青春的激情和火热,用红色染满记忆,用战斗抒写豪情,用铿锵而激昂的文字唤起新时代下的青年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共鸣。
如今,对于每一个青年学生来说,“志愿者”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情系山区儿童,奔赴边远贵州山区支教而成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徐本禹;汶川和玉树地震灾难中,志愿者们以血肉之躯为灾区人民筑起了一道不可撼动的“生命长城”;2008年北京奥运会赛场内外,志愿者以细致周到的服务赢得了世界友人的赞扬;;刚刚结束不久的上海“世博会”上,青年志愿者们充分展现出了一个正在崛起中大国的文明姿态……
我们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如果说林道静、卢嘉川、许宁、罗大方的一生,留下的是他们为拯救危难中的祖国不屈不饶革命精神的青春之歌,那新时代下的我们应该更好地传承他们的革命精神:将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做一名自愿服务党、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志愿者”,谱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绚丽篇章,奏响属于我们的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的读后感500字篇3
青春叫人无限的追忆又叫人痛苦的无奈,青春应该倍加珍视却又被我们无情的挥霍,我们不自知的就已写下一行行所有的青春诗句,却在再次读到时潸然泪下。我们不自觉间肆意挥洒着自己的青春,是那么的“潇洒”、那么的“大度”。《青春之歌》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反思。
作者杨沫借上世纪初的“小资产阶级”林道静的眼睛,为读者展现了了“九·一八”事变后,一大批爱国主义有志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参加举行大游行、请愿、示威等活动。细致的雕刻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知识分子形象,将各种知识分子走向不同道路的过程清晰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而林静道,为了反抗“花瓶”、“没有灵魂的傀儡”和依靠别人的供养过日的命运,走向了共产主义道路,在革命者的帮助下成为了有坚强内心,不畏强权的共产主义革命者。
林道静,我原以为她只是一个弱小的女子,弱小到放到只有她一个人的广场上,你也无法去想象她有什么特别之处。恰恰相反,林道静,青春洋溢着激情,挥洒着希望,蕴含着力量,年轻的声音唱响的是一曲铿锵嘹亮的青春之歌,冲破黎明前可怕的黑暗,怀着坚强不屈的灵魂迎接初升的太阳。
我从林静道身上模糊的看到了现代青年的影子。和林静道相比,我们有着社会、家庭、朋友的照顾,不必为生存而担心,物质生活丰富;反观我们的精神生活和林静道相比,显得微不足道。虽然林静道在一段时间中出现过内心的彷徨与不安,但是她在共产主义革命者的引导下找到并坚定了自己的思想与信仰。反观我们,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很少有人把握住了青春的价值。
林静道在那一段中华民族的特殊时期没有选择沉沦,反而选择了奋斗,选择了与命运抗争。从她的身上我看到了贝多芬的不屈、看到了肖邦的倔强、看到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勇敢、看到了小仲马的坚持。
在相同的年龄段,我们的青春却和她的有着极大的差别,她的青春在精神与困苦的洗礼下变得富有价值和意义。
国家的昌盛需要我们正值青春的一代人的艰苦奋斗,而理想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与动力。林静道的信仰是共产主义,她的理想则是完成共产主义革命事业,而她在革命道路上意识到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的青春。
珍惜青春,黄金的时代在我们的面前而不是在我们的后面。把握每一天的早晨,看旭日从地平线下缓缓升起;把握每一天的午后,品熏衣茶的馥香在开水中慢慢绽放;把握每天的午夜,聆听来自遥远星空的召唤。
那青春之歌和着义勇军进行曲显得更加浑厚动听,那青春的热血映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更显耀眼夺目。作为现代人,我们要树立起我们的信仰,保持“君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由个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由国家而天下,把个人的追求与整体的核心价值统一起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前进的道路上,成为时代的主人,将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青春之歌的读后感500字篇4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那无悔的青春,谱出了一曲最美的乐章。--题记
我对红色经典小说情有独钟。《青春之歌》,便是其中让我非常欣赏的一部。这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作品我已看过多遍,然而每每重读,却都有新的感悟、新的收获。书中那火一样的青春激情总是能点燃我的心,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始终勉励我不断前行。斗争年代的血与泪,苦与乐,是那么深刻,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素白的衣衫,恬静的外表,如她的名字一般,林道静,生来安静。她曾是地主和佃农的女儿,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注定了她的多愁善感,父亲与继母的欺凌使得她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憎恶,那时的她只是一个女学生,毫无抵抗能力。她选择了逃避,离开家乡。孤苦无依的她在海边遇上了饱读诗书的北大学生余永泽,他们相恋了。可生活并不像诗里写的那样浪漫,余永泽的庸俗自私和平庸让她彻底失望了。
直到她认识了卢嘉川,让她真正心动的男子,他告诉她应走怎样的道路,怎样去反抗这不合理的社会,怎样用阶级观点去看人看事。可由于余永泽的自私导致卢嘉川被捕致死,林道静再也无法信任他,毅然离去。江华在林道静心中无疑是另一个卢嘉川,坚毅勇敢,她跟着他参加秋收斗争和“一二九”运动,最终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林道静不是一个成熟的革命者,她有着那个年代青年所特有的狂热性和英雄式的幻想,可这并不妨碍她为革命而奋斗,在我看来,人生该有这样的一丝冲劲和幻想,这份莽撞,是青春中不可或缺的一剂调味料,那份幻想,是青春中拼搏奋斗的勇气。从青涩转为成熟的过程并不容易,2015贵州大学排名,林道静经历了二次铁窗血与火的洗礼,参加农民抢麦斗争,并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才在一系列革命实践中变为坚强,政治上逐渐成熟起来。她其实并不知道自己究竟从何时开始成为了合格的革命战士,在革命道路上,她跌跌撞撞,遍体鳞伤,每一道伤口都成为日后保护自己的铠甲,指向敌人的利剑。
青春是人生路上的一个蜕变过程,在这段路上,我们懵懵懂懂,磕磕绊绊,把伤痕当作微笑的酒窝,我们不清楚,我们究竟在何时瞬间成长,但当我们真正走过青春,回首望去,那一道道伤痕便是见证了青春的使者。
动荡的年代,那个年代的青春注定不平凡。特殊的时局,注定不能为自己而活,那时的青春蒙上了一层鲜红的色彩,爱国大学生的示威游行,高举马列主义鲜明而又夺目的旗帜,呐喊嘶哑而又悲壮的口号,雄健的步伐在浩浩荡荡的队伍中不停地前进着。被捕,鲜血,牺牲。那时的无数青年如卢嘉川一样怀着一腔爱国赤诚,却免不了被残害的命运,最美的青春年华在瞬间戛然而止。你后悔吗?从不!国家存亡迫在眉睫,山河岁月笛声催,我心如歌,梦在此刻飞扬,过往的恩怨是非尽付春风沉醉。
青春之歌的读后感500字篇5
一、 革命的白雪公主
?青春之歌》的宠儿,就是那位白雪公主般的林道静。
首先,林道静有着与白雪公主一样“高贵”的出身(当然,为了林道静日后的觉悟,她的母亲的命运比较悲惨)。然后,她们都有一个会虐待她们的继母和一个不幸的童年。这是公主被拯救的前提。必须先陷入困境,之后才有王子的出现,带着完美的光辉把公主从沉睡中唤醒。
杨沫从此开始了她的玫瑰色的革命童话。
林道静首先逃家,自杀,继而遇救,与余永泽同居。她就像是走入了森林,被七个小矮人所救。她在这个地方隐居,但是同时她又渴望与外界接触。这个女孩在30年代早期由一个耽于空谈的学生成长为一个谨严的地下工作者,对她的情人渐渐增长的轻蔑主宰着她的生命和行为,她先后热烈地献身于两位党的宣传工作者。在作者为她安排的革命工作者必须经历的炼狱中受到的囚禁和拷问(她精神成长的巅峰状态)甚至也被高度浪漫化了。
就像童话故事里的白雪公主,依靠奇遇和王子而完成自我的完满。比如卢嘉川,就是拯救这位“白雪公主”的王子——
“呵,他是多么勇敢、多么能干呵!”一想到卢嘉川在“三一八”和“五一”这两个日子里的许多表现,她心里油然生出一种钦佩、爱慕、甚至比这些还要复杂的情感。她自己也说不上是什么,只是更加渴望和他见面,也更加希望从他那儿汲取更多的东西。
“是马克思主义对她的思想产生了根本的吸引吗?不是,是对于卢嘉川的爱慕。作者不自觉的陷入了言情小说的路子,但是又非常希望这是一部政治小说——不协调的地方由此产生了。
整部小说洋溢着童话般的色彩,主人公和她生活斗争的场景都是那样的温情脉脉。让人感觉都是作者个人的想象,缺乏斗争的残酷。如果作品要描写一个纯粹的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故事,那么,知识分子即将面临的是一场真正的“革命”,从灵魂到身体的、彻头彻尾的、脱胎换骨的、不断的“革命”。只是可惜,这场革命,太温情,而且透着做戏般的假。
是白雪公主的童话。
二、 一定要走出书斋吗?
?青春之歌》中资产阶级的代表,也是被批判得最厉害的人物,是林道静的情人余永泽。工农的爱情可以光明正大地写,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爱情描写则要有批判性,要将这种爱情同他们的革命追求和政治道路的选择联系在一起。《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的爱情就是这样。当她追求个人解放的时候,找的恋人是余永泽,而当她要求民族解放的时候,她的恋人就应该是共产党员卢嘉川和江华了。
在小说中,作者反复强调余永泽的胡适主义的思想背景以及他对胡适的崇拜。所以,林道静与余永泽的决裂,亦即意味着一位新中国的知识分子与胡适主义(以及“五四”精神中的非左翼的部分)的决裂。
但是历史还是给予了余永泽存在的合理性。
他固然没有参加革命,但是他也没有反革命。他固然没有关注时代风云,但是他传承了文化发展的历史链条。很难说这样就是有罪的。以当时余永泽的身体状况,那么孱弱而参加革命上战场,未必是他最好的选择。
林道静式的青春冲动和余永泽式的平庸实用,都是社会所需,都无可厚非。
当时的写作环境和左的思潮的影响,才是这样塑造这个人物的原因。对于当时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改造政策的积极响应,很大程度上左右了这本革命言情小说的价值取向。它的政治意义大于文学意义。杨沫的作品在出版后不久的一场重要讨论中受到批评,因为她的理想化的重要女主角的资产阶级立场,尤其是她的想法、语言,她整个的对革命行动的思考,都和群众的生活有着差距。杨沫令人感动地响应了这一批评,在修改版中加进了新的篇章,增加了林道静在农村的七章和北大学生运动的三章,改动了关于林道静“小资产阶级感情”的许多东西,虽然适应了当时的政治需要,但其艺术性大为降低。真实的、“小资产阶级”的林道静,变成了具有高度觉悟的革命者,面目严肃,言谈必是马列主义,活生生的人物变得血肉全无。而余永泽,则是不平的做了牺牲品,被抹杀了他生存的意义。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
推荐访问:青春之歌的读后感500字 读后感 之歌 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