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父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教
父
观
后
感
院系: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班级: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0-1 班
姓名:
学号:
《教父》 观后感——男人的圣经《教父》 是 1969 年美国出版的长篇小说, 是美国出版史上的头号畅销书,早在七十年代初已拍成电影, 发行世界各国, 受到普遍欢迎。
作者马里奥· 普佐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 而且是长期生活在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心脏——纽约的美国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曾在美军中服役。
复员后, 先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文艺创作, 后来又在社会调查学院专门研究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他的第一部小说 《明争暗斗》被认为是描写战后被占领的德国的最佳小说;他的第二部小说《幸运的香客》 被《纽约时报》 称之为“小经典作品”。《教父》是作者的第三部小说。
这部小说一出版就轰动了整个美国, 引起了广泛的评论和赞扬。
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霍尔· 伯登在《星期六评论报》 上对这部小说作了深刻的分析和精辟的评价。
他是这样写的:
“马里奥· 普佐的新小说是一种对准顽固堡垒猛烈攻击的攻城锤, 其主旨在于振聋发聩。
这是一部内容充实的家史, 记录的是一个家庭不惜用枪、 用斧、 用绞刑具、 用攻心战来实现自己对整个美国地下势力集团体系的独霸控制的详细过程……这部作品的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普佐的表现技巧颇见功力:
在他的笔下, 一个原本令人感到义愤的情节都十分入情入理。
一切感情冲动, 一切杀戮, 一切粗鄙的两性关系, 都同他所刻画的人物所处的情境协调一致。
但同时他又能把他所塑造的人物的令人不寒而栗的气质烘托得具有人情味, 真实可信。” “ 《教父》 是一部令人拍案叫绝的成功之作……是揭露阴险的犯罪集团的权威性的小说。” 普佐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成功之作, 主要是因为他熟悉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阶层的秘密, 也熟悉各种各样人物的生活隐秘。
对美国社会的本质, 他洞见症结, 因而最有发言权。
无论是在美国国内或在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 都有不少人在考虑这样的问题:美国社会究竟怎么样? 它是不是理想社会? 这部小说继承批判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对这类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极其生动、 形象、 具有说服力的回答。
作者忠于艺术规律, 既不抽象地肯定, 也不概括否定, 而只是客观的把美国社会最隐秘的本质赤裸裸地揭示了出来。
作品是通过引人入胜的场面和扣人心弦的章节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
剥开富丽堂皇、 令人眼花缭乱的遮羞布, 人们不难看到:
这里绝不是无忧无虑的人间天堂, 而是地地道道的尔虞我诈的冒险家的乐园; 这里处处布满了 陷阱、 明枪、 暗箭; 这里是人人自危; 这里, 除了表面文章以外, 骨子里根本就没有什么“自由、 平等和博爱”。
《教父》 是个美式故事, 是那种大亨的发迹史。
十二岁的维托· 安杜里尼亲眼目睹了父亲死于家族间的世仇争端。
就像许多在他之前和之后的移民, 他发现原来的国家再也无法容身。
几乎一无所有的他被送到纽约, 在这里受洗, 接受了美国人的新身份, 改名维托· 考里昂。
他在一家杂货店做保安, 娶了一个和他一样的西西里新移民姑娘, 也算成了个家。
社区里一个臭名昭著的勒索者害得他丢了工作, 为了养家糊口, 维托加入了一个团伙, 专事抢劫运送丝绸衣服的卡车。那个勒索者又想来分一杯羹, 于是维托毫不留情并有预谋地干掉了他。
这为他在附近一带确立了名声。
维托成为一个城市独行侠。
他并没有像勒索
者那样作恶。
他第一次作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行动, 是从一个爱财如命、 穷凶极恶的房东手里救下一名寡妇和她的狗。
那是个穷女人, 就要被赶出自己的公寓, 却没有任何途径向通常意义上的权威求助。
事实上, 如果她不自愿搬走, 来驱赶她的人将会是警察。
她来到维托家里寻求帮助, 于是他帮她摆平了一切:
房租和原来一样, 那条吵闹的狗也可以留下。
考里昂作为独行侠的角色开始变得富有传奇色彩, 这在几年以后, 也就是在他女儿的婚礼上显而易见。
唐· 考里昂给我们的最初的印象, 是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匪徒。小说里的三个主角, 每人都有不同的私人麻烦, 都来找考里昂帮忙,而考里昂也将用各种令人震惊的有效手段来解决麻烦。
他的哲学——表面上基于友谊和地区交易, 就像乡 村医生出门行医, 换回鸡肉和一些新鲜农产品一样——具有一种美国式的吸引力。
唐· 考里昂解决麻烦的能力暗示他已不仅仅是教父, 实际上他简直就是神。他的儿子迈克尔评价他:
“他把事事都当成自己的事, 就像神一样。
他清楚每一片从麻雀尾巴上掉下来的羽毛, 并知道它究竟是怎样掉下来的。” 当然, 我们知道考里昂家族的所作所为并非是为人称道的。
我们知道像他们那样的一个系统无法从根本上代替法律和法庭。
只需看看唐的家乡 就能证实这一点。
考里昂童年离开之时, 那个村庄已经被黑手党带来的暴力、 危险和仇杀所折磨。
黑手党在那里成为“第二政府, 远比罗马的那个政府强悍”。
维托· 考里昂在美国延续的伎俩, 正是逼迫他离开西西里的那一套。
作者以艺术家的手法让我们看到的, 不是美国社会生活中漂浮于表面的璀璨夺目的现象, 而是隐匿于深层的阴森恐怖的本质活本质的某些方面:
以维持社会治安为己任的警官、 警察; 以维护法律尊严为己任的法官、 律师, 以及身为合法民意代表的议员; 以“公正、 客观” 自诩的报刊编辑、 记者, 尽管有时在同自己或自己的集团无关的问题上也能信誓旦旦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但因为他们大都暗中隶属于各个地下势力集团, 所以背地里却干着同自己的公开指责大相径庭的见不得人的勾当。从小说的字里行间,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就社会组织关系来说,美国人大都有双重身份:
一种是公开的社会成员身份, 例如警官、 警察、 法官、律师、 议员、 报刊编辑、 记者, 以及演员、 店主、 工会头目等等, 办起事来“公事公办、 铁面无私”, 各人按照自己对社会的贡献领取合法报酬, 这一面实在无可指责; 另一种是秘密的集团成员身份, 他们暗中分属于各个地下势力集团, 各人又必须以公开的身份、 合法的形式, 为自己所属的地下势力集团效忠, 从而定期获得额外的报酬, 这一面是绝对“保密” 的, 甚至对自己的妻子儿女也是要守口如瓶的。
对美国社会的本质进行如此入木三分的剖析, 是美国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
人们在公开社会受到了委屈, 往往得不到正义的保护。
原因是:
人们在公开社会受到了委屈, 根据不合理的法律条文, 总是显得“活该”; 而徇私舞弊者总是可以利用法律的灵活性来歪曲本来就不合理的法律, 而形式上仍是在维护法律的严肃性, 是在秉公办事, 结果也就总是显得“应该”。
因此, 人们为了在竞争中生存下去, 为了预防有冤无处伸、 有苦无处诉的悲楚, 也都纷纷投靠地下势力集团, 要求必要时为他们伸张正义, 为此他们甘愿定期预交“保护费”。
地下势力集团买通有关当局, 有恃无恐地进行各种非法活动——走私、 贩毒、 摆赌场、开妓院等。
通过这些活动, 积聚了大量财富之后又可暗中串通公开的政治上的权贵势力, 或者把他们自己的亲信安插到国家要害部门。
这样, 上面有了强大的保护伞, 再加上他们所掌握的舆论工具的附和, 他们不但可以为所欲为, 而且能够
无往而不胜。
他们都有严密的组织; 有核心领导班子, 有单线联系的内部系统,也有层层外围组织; 有自己的法律顾问, 也有自己的“军队”, 还有自己的情报网。
一旦自己人受到了侵害、 欺压、 委屈, 能谈判的就谈判解决, 无法谈判的就采取破坏以至暗杀手段解决。
甚至议员选举, 最佳演员的选举, 尽管表面上冠冕堂皇, 无懈可击, 但大都操纵在地下势力集团的手中。
他们一插手, 就可以出冷门, 出乎意料地使某些人堂堂正正的当选。
这部小说通过对美国地下势力集团之间真刀真枪的“战争” 的描写, 淋漓尽致地揭示了美国社会的表层下面的最隐蔽的本质。
“教父” 维托· 考里昂是纽约五大地下势力集团之一的头头。
以他为首的考里昂地下势力集团主要经营的事从欧洲走私进口橄榄油、 开设赌场等等。
他的势力遍及美国东西南北各地, 在政府各个要害部门也都有他的人。
他神通广大, 渴求保护和支持的人们虔诚地尊称他为 “教父”。
他对下面也有求必应, 说话算数,从而赢得了人们的敬畏。
随便什么事, 只要他暗地或公开一插手就会按照他的意志发展变化。
他是美国社会真正叱咤风云的人物。“教父” 他们坚信:
在公开的社会要求正义是痴心妄想, 只有在黑帮内部才有正义可言。
这是熟谙美国社会和一切资本主义社会的底蕴的人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所发出的肺腑之言。
这既是小说中人物的看法, 也是作者本人的观点。
在弱肉强食的社会里, 必然有人不相信社会能给他们提供什么保护, 他们不甘心把自己的命运拱手交给那些达官贵人, 任其摆布, 任其捉弄。
那些人有什么能耐? 只不过他们能够纠集一撮人为他们捧场, 使他们当选之后当官而已。“教父” 他们之所以不愿进入公开的大社会, 就是因为他们不甘心任人宰割。
他们决心在地下世界利用一切手段发展自己, 壮大自己, 使自己成为强者, 然后再“改邪归正”。
这样, 他们一进入弱肉强食的公开的大社会, 就可以以强者的姿态出现, 这也是一切资本主义社会, 尤其是美国社会上层实权人物带规律性的相同的发展道路。
哪一个大财团或亿万富翁不是从营私舞弊、 投机倒把起家的? 中国有句古话说:“一将成名万骨枯。” 看了这部小说, 我们也有理由说:
一人发财万骨哭。
因此, 作者在小说第一章正文的前面摘引了法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一句名言:
在巨大的财富背后, 都隐藏着罪恶。
这句名言引用到这部小说的前面, 实在贴切极了, 真是画龙点睛之妙笔, 点破主题之警句。
“教父” 是美国社会的灵魂, 是美国社会的精神之父, 他和他的精神影响是这部小说的主角, 也是美国社会的主角。
整个小说出现的人物将近一百个, 着重刻画的有二十多个, 大都是美国那个社会里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他们既是美国社会的产儿, 又是美国社会的缔造者, 也就是说, 没有美国社会, 就没有他们; 没有他们, 美国社会也就不成其为美国社会了。
除了主角以外, 特别应该提一下的是“教父” 的小儿子迈克尔的妻子凯· 亚当姆斯。
她心地善良, 大学毕业后就去当老师, 想当个奉公守法的公民, 但是她同迈克尔结合了。
她只知道迈克尔作为普通人是可爱的, 却不知道他作为考里昂集团的成员是可怕的。
等她知道迈克尔杀人不眨眼并对她撒谎的时候, 她愤然离开了他。
但是, 当她认识到迈克尔杀人都是“情有可原”、“不得已而为之” 之后, 她又毅然决然地回到了迈克尔的身边。
她天天祷告, 祈求上帝保佑迈克尔的灵魂。凯·亚当姆斯的性格同她的遭遇是耐人寻味的, 发人深省的。在美国那样的社会, 即使有决心当好人, 也难以出污泥而不染, 也难以独善其身,除非是真正的彻底的革命者。
作者最后让凯愤然离开迈克尔, 不久又让她欣然回到迈克尔身边, 这绝不是
一般爱情纠纷的喜剧结局, 这个突兀奇特的结局有其非常丰富的思想内容。
它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极其复杂而深刻的文艺理论问题:
作家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 应该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个别人物抑或整个社会? 具体一点来说, 处于黑暗的旧社会, 作家应该引导读者痛恨个别坏人抑或整个社会结构? 处于光明的新社会, 作家应该引导读者膜拜个别英雄人物抑或整个社会? 《教父》 这部小说的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就在于:
尽管描写的全是坏蛋, 但作者曲尽妙笔, 竟然能让读者不痛恨个别坏蛋, 而痛恨整个龌龊的社会结构。
教父及其继承人——他的小儿子迈克尔本来都是坏透了的坏蛋, 但是却并不显得令人痛恨, 因为他们杀人时整个不合理的社会逼出来的, 因为他们杀的也都是更坏的人。
他们同那些在幕后“坐地分赃” 的政客比较起来, 在“坏” 的程度上, 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想一想吧:
明明写的都是坏蛋, 而且还把坏蛋的坏写的淋漓尽致、 绘声绘色,但又能设法不让读者去痛恨坏蛋, 而是痛恨那个产生坏蛋的看不见、 摸不着的整个社会结构。
这谈何容易!
这需要多么高超的艺术技巧。
凯能够原谅迈克尔, 读者也会原谅迈克尔。
要不迈克尔的灵魂从罪恶的渊薮中拯救出来, 天真的凯同无知的老太婆一样, 也只能乞灵于上帝。
可以说, 看过《教父》 后, 我感觉它通过生动的故事所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的真理, 比起政论家及所有的新闻报道所揭示的还要多, 我们能从这里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历史学家、 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及报刊杂志那里所能学到的东西还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