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清廉边疆建设发言材料
从“边缘”走向“中心”:建设边疆世界一流大学之思
ProgressingfromthePeripherytotheCenter:ReflectionsonConstructingWorld-classUniversityintheSouthwestFrontierofChina
作
者:李雄[1]LIXiong(ResearchInstituteofHighEducation,YunnanUniversity,Kunming650091,Yunnan,China)作者机构:[1]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91出
版
物: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
卷
期:2019年
码:89-95页
主
题
词:边缘;中心;云南;边疆;一流大学
篇二:清廉边疆建设发言材料
支援边疆建设的理想热情文案
支援边疆建设的理想热情文案
建功边疆,唯有挚爱暖山河
传承兵团精神扎根奉献边疆
筑梦边疆愿得此生长报国
边疆遥,星辰灿!他们,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拼搏奋斗
忠魂英烈守边疆,扭转乾坤军队创。
松树四季披绿装,棕树喜暖在南方,橡树耐寒守边疆。
胡人只识他乡去,英魂孤自守边疆。
我愿化作一名戍守边疆的战士,为您带来和平与安宁。
例如每天为我们带来整洁环境的清洁工,为祖国驻守边疆的边防战士,甚至是灰头土脸,一砖一瓦建设城市的农民工。
教室的窗外有一颗无比高大的雪松,它四季常青,高大挺拔像一个驻守边疆的战士,身披铠甲,手持钢枪。
有人说头戴军帽,手持手枪,驻守边疆,为祖国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这就是幸福。
军人说:“幸福是驻守边疆,保家卫国。
坚持,更是书写了苏武坚守边疆的种种奇迹。)
篇三:清廉边疆建设发言材料
开展“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开展“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维护边疆安宁和谐——开展“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工作汇报材料中共**镇委员会各位领导:
今天,县委组织部督查组莅临我镇,对开展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工作情况进行督查指导,反映了上级党组织对**镇党建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在边境乡镇各项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说明了开展边疆党建长廊建设是一项我们义不容辞需长抓不懈的重要政治工作。在此,对各位领导、各位同志莅临**检查指导工作表示忠心感谢和热烈的欢迎!现就**镇开展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工作情况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的基本情况**镇地处**县西部,东与**乡相连,北与**镇毗邻,西南与缅甸联邦接壤。国境线长20.5公里,境内有29、30、31号界桩。辖区面积为87.35平方公里,1996年4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镇。全镇辖3个村委会9个村民小组。全镇设1个党委,下设有4个党支部,共有党员66名(预备党员8名)。其中:
设1个机关党支部有27名党员;3个村支部,分别是**村党支部有党员11人,边境线长8.5公里,主要经济来源以发展,突出“一肩挑”比例,加大村级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成员交叉任职的力度,有2个村实现了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进一步加大了对村“两委”班子的教育培训,尤其是要加大了对党组织书记的教育培训,增强班子的整体功能,消除软、散、懒现象。同时,加大干部培训交流力度,今年选派2名干部分别到**村、**村进行挂职锻炼,加大了对干部的教育培养力度。
三是抓好党员队伍。全面推行“三培养”工作,注重从生产工作一线、少数民族、青年和妇女中发展党员。加大党员培训力度,按照分级培训的原则,推动党校和适用技术学校、农村家长学校进农村,抓好政治理论培训和科技知识培训。继续落实好对农村贫困党员实施帮扶的措施,实现农村贫困党员脱贫致富的目标,按照开展“边疆党建长廊”建设的工作计划,镇党委还抽调了责任心强、办事公正、熟悉农村情况的同志,组成调查组,对全镇党员的经济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清各类经济状况的党员,采取了以下措施抓好帮扶:
(1)思想帮。着力教育引导贫困党员在生活逆境中树立起脱贫致富的信心,认识到“贫穷就是落后”,致富才光荣,才能体现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2)技术帮。扎实开展党员“素质教育工程”,发挥农村专业技术队伍的优势,采取办培训班、开座谈会、邀请专家讲课、放科教片等形式,开阔视野,拓宽发展思路,让贫特困党员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村党员的科技素质,增强致富本领。截止201X年9月底,我镇共办培训班4期,培训人数237人次。
(3)资金项目帮。通过入户座谈、广泛征求党支部意见等形式进行深入细致的摸底调查,我镇指导贫困党员确定养殖、种植、旅游服务、运输等帮扶项目。同时,通过帮助贫困党员找路子、想点子,传授技术,协助筹措资金等,使“领跑”致富的项目、措施进一步得到落实。
(4)生活帮。对年老无助的党员,有条件的给予了适当的生活补助,让他们体会到党组织的温暖。通过开展“边疆党建长廊”建设,逐步涌现出了一批率先带头勤劳致富,并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排头兵,党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党员的政治、经济、形象“三个地位”逐步得到提高。
四是认真落实各项制度。着力抓了学习制度、“三会一课”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三培养”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建设,为基层党组织、党员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认真落实中央四个长效机制文件和省委十八项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建立和完善落实制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定期督促检查和整改,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不断探索在边疆开展行之有效的党建工作制度,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
2、在阵地建设方面。
一是建设活动阵地。按照有活动室、有电教设备、有书报学习材料、有宣传栏、有广播、有国旗、有党旗的“七有”目标要求,**镇三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党员文化活动室201X年主体工程建设竣工,目前附属工程经过多方努力基本完成,计划10月底可以投入使用。
同时**村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已经破土动工,年底可以完工。201X年再争取改造**村党组织活动室。在完善三个村党员文化活动室设备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村三个党小组党员文化活动室软硬件设施。建立发挥活动阵地作用的机制,使活动阵地成为基层宣传党的政策的窗口、传授知识的课堂、凝聚党员的阵地、联系群众的桥梁。
二是筑牢思想阵地。强化宗旨意识教育。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开展了“八荣八耻”、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为主题的思想教育活动,坚持用社会主义理想教育各族群众,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筑牢思想阵地。利用各种节庆活动,积极组织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在边疆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推进了边疆文化建设,解决了各民族群众“读书难”、“看病难”、“看电视听广播难”、“看戏难”和“学科学难”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使群众共享城乡文化资源,筑牢了党在边疆的文化阵地。
三是树立国家形象。在各村党组织活动室、办公室等场所的显著位置悬挂了党旗党徽;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升挂了国旗;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和窗口服务行业等部门,逐步推行党员挂牌上岗,设立党员先锋岗,展现党员风采,树立国家形象。
3、在聚人心方面。
一是为群众办好事实事。继续实行领导挂村制度,建立掌握民情民意的舆情机制,完善党委政府领导接待日制度,及时了解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建立协调解决问题的机制,着力解决好饮水、用电、行路、上学、就医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交通方面,通过申报实施边境民族贫困乡镇建设项目,完成了**村弹石路,农场二队公路,王家寨弹石路,对**田坝、桥头田坝、卡牙河田坝的部分机耕路进了新修和改造。电力通信方面,投资40余万元完成了**、**村的照明用电线路架设工程;开通了3个村的移动、联通、电信(小灵通)电话。农田水利方面,投资13万元完成了**村人畜饮水工程,投资40余万元完成了王家寨、**、卡牙河、桥头等4个村民小组人畜钦水架设工程,实现了全镇所有村民小组通自来水的目标。对**田坝、桥头田坝和卡牙河田坝的灌溉沟渠进行了全面支砌。改造低产农田600亩。建设沼气12口。通过这些建设极大的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落实好四服务的要求,增强机关党组织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的能力。
二是关爱党员群众。重点是帮助困难党员群众脱贫致富,制定向困难党员群众送温暖机制,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逐步探索建立党员互助金制度,扶持困难党员脱贫致富,并进一步落实党员和领导干部结对帮扶困难群众制度,党员“一帮一”、“一带一”、“一助三”、“十户一体”等帮带活动;全镇实现养老保险户,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到100%,逐步探索建立农村医疗保险、离任补偿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4、在固边疆方面。
一是推动经济发展。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促进“兴边富民工程”各项建设任务落实;多途径、多渠道培育和壮大集体经济,努力解决“空壳”村问题,实现村级组织有钱办事,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大力开展“双培双带”活动,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党员带头致富,党组织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二是促进边疆和谐。全面推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民主议事听证制度,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建设和谐边疆中的作用,健全完善“禁毒防艾”工作责任制,力争今年创建1个“无毒村委会、2个“无毒村民小组”。以信教群众较多的村为重点,开展好“政策法规和科技知识进教堂、宗教政策进党校”的活动,利用和发挥好宗教中的积极因素,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做好信教群众的引导工作,把群众吸引到党组织的周围,夯实党的群众基础;通过广播、电视、党员远程教育网等形式,加大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筑牢
篇四:清廉边疆建设发言材料
第五章
边疆文化建设
第一节
文化和文化功能①
一、文化的涵义、特征和社会功能
(一)文化的涵义。
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实质是什么?文化又包括哪些范畴?这是一个争论不休而又歧义层出的问题。
“文化”一词,在世界各民族的早期词汇中便已出现。我国的《周易·贲卦》中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说法,文化即由其中的“人文化成”简化而来,意思是指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开始活动及其成果。“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代束晰《补亡诗·由仪》中有“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南齐王融《曲水诗序》中有“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在中国古籍中“文化”被理解为统治者的施政方法而与“武力”、“武功”相对立。成为“文治”与“教化”的总称,主要包括思想观念和礼乐制度建设及对人的教育感化。我们今天所用“文化”这一词的意义与古代已有所不同。
在欧洲,现代英文和法文的culture,德文的kultur,均来源于拉丁文的cultura,原意为对土地的耕耘和对植物的栽培,后引申为对人的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培育。罗马思想家西赛罗指出“精神文化是哲学”,认为如同农民耕种土地一样,对理智也要进行加工。另外,文化一词还在知识水平、教育程度、思想修养的意义上被使用着。1871年英国学者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将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的整体。”这一定义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可人们对“文化”的探讨远没有结束。古迪纳夫(Goodenough)说道:“文化这个词长期以来对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事物。”威廉(Williams)提出:“文化是英语中两三个最复杂词之一。之所以如此,部分是因为它在几种语言中的盘根错节的历史发端,但主要是因为,它现在已被一些不同学
①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北京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19科和一些不同且不兼容的思想体系用作重要概念。”②到现在,文化概念已成为各种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歧义最多的一个词,据不完全统计,各类不同的文化定义已有200多个。
尽管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内涵与其初始用法相去甚远,不同民族、不同学科、不同研究角度对文化的理解和界定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却有共同性,即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东西,一切文化都是属人的,是人类精神的、观念的范畴,是人类本质的对象化和行为化,“自然”的东西不属于文化范畴。
总的来说,现在学术界对文化一词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②
。文化即“人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人工世界”及其人化形式的一方面。它既包括无形的语言、习俗、礼仪、信仰、道德、宗教、艺术等精神财富,也包括有形的书籍、陶瓷、雕塑、建筑、铁路、飞机、电脑、通讯卫星等物质财富。广义的文化内涵既体现在人们的活动成果和活动方式中,也体现在人们的精神生产、观念形态和思维方式中,也就是说,文化渗透在人类社会的一切方面。我们所使用的文化概念就是广义上的文化概念。狭义的文化指“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是由政治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所构成的领域。”③在某种语境条件下,文化又专指教育、科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与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等社会意识形态相区别。它既包括科学、哲学、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精神文化,也包括与特定社会历史阶段相适应的经济体制、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家庭结构、社团模式等制度文化。
在文化的本质方面,人们的认识是一致的。
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由人创造并传承的。人类作为由血缘和地缘结合而成的不同民族的群体,有着自己特有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组织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遗传方式。每个民族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创造和积累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信仰、礼仪、科学、艺术、风俗、习惯等等。所以文化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尺度的方面及其成果。人类创造了文化,也享受着文化,同时也受约束于文化,最终又不断地改造文化。
②《世界文化报告(1998)——文化、创新与市场》,关士杰等译,北
京大学出版社,200《辞海》,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第1216页。
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4版,年7月第1版,第37页。
②③第407页。
19人类既是文化的创作者和继承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和改造者。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是精神创造,是人类通过劳动将精神生产中沉积着的科技知识、思维方式、抒情方式、价值观念等转化为物质形式的对象。因此,不能将文化仅仅理解为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长城、金字塔、埃菲尔铁塔、自由女神像以至花卉盆景等一切心物结合的产品,都包含着精神创造,属于文化的范畴。
我们所要阐述的边疆文化建设主要是指边疆地区教育、科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建设,及以其为载体的人文精神建设。也就是边疆地区以文“化”人、以文“化”事和以文“化”物,提高人的素质、社会管理素质和物质产品素质的历史过程。
(二)文化结构。
文化的基本结构应包括物质生产文化、制度行为文化与精神心理文化。
1、物质生产文化
物质生产文化是指人类物质生产过程及其物质生产的实体性、器物性成果,它们当中也凝聚了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精神因素,但主要显示物的实体性质,它在物质生产领域内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客观化程度。物质生产文化主要包括: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构成的现实生产力和满足人类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的生存需要的消费资料。
2、制度行为文化
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形式,以及在人际交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风俗习惯,构成人类的制度行为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包含两个层次,在上的层面为制度文化,而制度文化的长期运行又形成在下的民俗民风文化,所谓“在上为礼,在下为俗”。
制度化是指人类依据一定的思想观念建立起来的国家根本制度,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教育制度、婚姻制度等,还包括社会组织机构和工作部门的设置形式及其结构以及与这相应的制度、规章、条例等。
行为文化是在制度文化影响下长期形成的民族的、地域的风俗习惯、行为礼仪、交往方式和节庆典礼等。这种行为文化从属于一定文化体系,往往超越制度文化的变更而更具有历史性。
3、精神心理文化
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长期孕育而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19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因素构成。它所反映的是人的内心世界,潜伏在整个文化系统的深层。如果细致地加以区分,精神心理文化又分为与制度文化相对应的意识形态,和与风俗习惯行为文化相对应的社会心理文化。意识形态层次包括政治理论、法权观念等基础意识形态和更高地“悬浮”在空中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更具观念特征的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曾说,任何一个近代的传统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同样,统治阶级的文化也是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政治理论、法权观念等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集中体现,同时又是制度文化的观念内核。但这一层次文化的发展、变革还要经过社会心理文化这一中间环节的中介。更高地“悬浮”在空中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相对而言离经济基础更远,其发展变革除了经过社会心理文化的中介外还要经过政治、法权观念等中介层次。精神文化层中与意识形态有所区别的、更为广泛深刻的层次是社会心理文化层。社会心理文化是某一时代、某一地域、某一民族、某一社会形态下长期形成的集体文化心理结构,是风俗习惯等行为文化的内化方式。它特别表现为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宗教情感和审美情趣的不同。
我们说,某一民族或某一地域的文化之所以表现出鲜明的独特性,与其民族(或地域)文化形成的心理结构密切相关。
(三)文化特征。
文化内涵和本质不是空洞的,它通过文化的特征和活动表现出来。文化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文化的地理性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附属物,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和发展而产生、拓延。人类是在不同的区域上出现、生存和发展的,不同的人群在各自不同的区域内按照各自不同的方式来创造自己的文化。他们的语言、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等各不相同,这就孕育了不同文化,也就形成了文化的地理性。一般说来,除了大量的各种小区域文化系统外,世界主要存在四大区域文化系统,即中华区域文化系统、印度区域文化系统、阿拉伯区域文化系统、希腊区域文化系统。即使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广播、网络、通讯导致人类生活的空间相对缩小到所谓的“地球村”,人们生活的区域界限仍然存在,每个人也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生存、发展,也就存在着区域性的文化。文化的地理性使世界文化变得丰富多彩,同时也为各区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动因。
2、文化的历史性
文化总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延续而运动,文化必然带有历史的烙印。20文化发展的内外因的相互作用促成了文化的历史性。自然条件、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对文化的发展提供外在的推动力。文化的内部诸要素(各种心理、知识等)之间的矛盾运动,作为直接的动因推动着文化的发展。因此,文化的发展经历创新、吸收、扬弃的过程,从而使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性特征。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化与另一历史时期的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所以有原始文化、中世纪文化、近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区别。研究文化的历史性使人们对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刻,从而明确文化发展的历史方向,提倡和发展先进文化。
3、文化的凝聚性
文化的形成过程决定了其具有极强的弹性和张力,这就形成了文化的凝聚性。文化的凝聚性,是指文化以其深厚的内涵和强大的亲和力吸引凝聚着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生活过的人们。文化是在一定地域和时代,随着共同语言的形成、共同风俗习惯的流行、共同心理素质的同化而逐渐丰裕发展起来的。而这又反过来成为联系人们的牢固纽带,使具有相同或相近文化的人类群体具有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使之有较多的沟通和交往。而不同文化的人们总是需要逐步交往,才能了解和接受。文化的凝聚性是文化生命力的源泉,是文化延承的前提和基础。
(四)文化的功能。
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和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文化功能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记录功能
文化从被人类所创造的第一天起,就起着记录的作用。当文字还没有出现时,人们就通过口头语言,将经验、知识、观念口耳授受,代代相传。世界各民族的文学几乎都是在口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直至今天,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还是如此。就是在当代中国。某些家族、行业、团体,或出于保密的需要,或受封建宗法观念支配,或是没有书面文字表达能力,诸如祖传秘方、武术擒拿、气功口诀、工艺配方等仍口耳授受,逐代相传。
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扩大了文化的记录功能。中国的甲骨文、埃及的纸草、巴比伦的楔形文字等等,都给我们留下了人类早期社会实践的记录,让我们窥见了远古先民的智慧和能力。尔后,随着造纸术、印刷术的出现,随着科学技术和文字本身的不断发展,这种记录功能更是无时不在,无处不起作用。科学著作、史书典籍、报纸杂志、录音唱片、缩微胶卷??无不在发挥文化的记录功能。人类正是凭借文化的记201录功能,在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去开拓更广更深的认知领域,创造出更加光辉灿烂的文化。
不仅语言文字有这种功能,物质型文化也有这种功能。一件兵器,一种生活用具,一个艺术品,都可以使我们感知到彼时彼地人们的精神风貌和实践活动、彼时彼地的风土人情和风风雨雨。秦朝的兵马俑,使我们重睹秦王朝风采;而一幅《清明上河图》,使宋代都市繁华嘈杂的生活图画又呈现在眼前。
正因为文化有记录功能,现代人们就有意识地将最能反映当今物质和精神文化价值的器物保存下来,传之后代,让后人通过这些器物来认识我们的今天。1939年,美国的威斯汀豪公司挑选了一批能够反映当时美国和世界科技发展水平的代表性物品装入一个精制的金属容器中,然后密封起来,埋到地下。1965年,该公司又将一个特制密封金属容器埋入地下,里面装有星条旗、信用卡、《圣经》、维生素、世界地图、人造卫星零部件,以及美国的各种数据资料和据约5万页资料摄制的200英尺缩微胶卷。两个金属容器都标明公元6939年为启封时间。其目的都是利用文化记录功能,让5000年后的人类,再睹20世纪人类文化发展的水平。
2、认知功能
文化既然有记录功能,也就有认知功能。人类的认识过程总是受到文化现象的制约和规范的。人类正是通过文化,不断积累经验,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从而逐渐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身、认识世界的。物理学使我们认识物体的运动,化学使我们认识物质的内部结构、分子的生成、元素的组合,地质学使我们认识地球的构造、矿藏的方位,医学心理学使我们了解自身,而社会科学则使我们认知社会。至于哲学,更是为我们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思维工具。
人们还通过文化,不断改进已有的物质认识工具,并创造出阐析物质的认识工具,从而使自己认识的能力不断扩大和深入,质量不断提高,速度不断加快。从望远镜到射电望远镜,从显微镜到CT机,从算盘到电子计算机,从记账本到电脑终端网络??就是明证。
人类还通过文化认识不同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昨天和今天,并探索它们的明天。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使我们认识印第安人的原始社会;联合国一年一度的大会,使我们了解当今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的风云变幻;各种情报机构、各种信息总汇,还可帮助我们去预测明天。一部人类文化史,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就是一部人类认202识史。
3、传播功能
和文化的记录功能、认知功能相联系,文化还有传播功能。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是社会现象,它在社会交往中产生和发展,自然就会在社会交往中得到传播。一件款式新颖的时装、一首中听的流行歌曲,为什么能立即风行一时?靠的就是文化传播功能。显然,这种传播,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可以在社会群体之内,也可以在社会群体之间。
言语和文字既是文化现象,又是文化的载体,其传播功能特别巨大。言语会传播,婴儿才会呀呀学语,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都能操同一种言语,各种信息才得以交流。文字会传播,一部二十四史为我们送来中国封建社会诸多信息,现时众多的报纸杂志,使“秀才不出门,却知天下事”。
实物也可以传播。古有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昭君出塞,文成入藏,促成了中国和邻国、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现在广交会上琳琅满目的商品,艺术节里精彩纷呈的节目,以及各种展览会、博物馆、体育竞技、学术报告等,无不在利用文化的传播功能,来促使文化的进一步交流。
随着科学不断进步,文化传播功能更臻完善,电话、电报、电台、电传、电视、电脑,使天涯若比邻,四海成一家,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里发生的事情,我们都可以在同一天知道。同时,文化的传播还可以跨越时空。上下数万年自不待言,纵横几万里也可实现。1977年,美国先后发射两只宇宙飞船,载着地球上人类的各种信息包括莫扎特乐曲、中国的《二泉映月》,以及许多数字符号等等,飞向茫茫的太空,向宇宙传播人类的文化。
4、教化功能
文化被人们所创造以后,就成了人们生活环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不同于自然界的人造环境,我们称之为文化环境。它一旦产生就反过来影响人、塑造人,发挥其教化功能。
人从呱呱坠地开始,就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父母教他学话,教他识别器物,教他爱憎。长大后,学校教他知识,教他做人。社会上各种规章制度,风俗习惯,言行举止,教他适应社会。文化不仅自觉教化人,而且更多的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教化着人,使之社会化,使之成为社会的人。
文化的教化功能,还表现为文化环境发生变化,可使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203价值观念、审美趣味也随之变化。改革之初,迪斯科跳起来,红裙子穿起来,流行歌曲唱起来,男女青年手挽手地在街上走起来,当时不少人慨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如今呢,强烈反对的人,默默无言了,诧异的人习以为常了,其中还有一些人,自己也跳起了交谊舞,哼起了流行曲。这就是文化教化的结果。
诚然,文化教化功能可以是积极,也可能是消极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而我们要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克服文化的消极因素,去塑造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健康身心,以保证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5、凝聚功能
文化的教化功能,也就是凝聚功能。因为文化可使一个社会群体中的人们,在同一文化类型或模式中得到教化,从而产生相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而紧紧团结在一起,产生巨大的认同抗异力量。
文化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世界史上,此起彼伏的民族冲突和战争,苏联解体,波黑塞族和穆族之间的战火,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种认同抗异力量的表现。
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伟大的爱国主义。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史可法抗清,三元里抗英,直至狼牙山五壮士跳崖捐躯,杨靖宇饿死不屈服??中华民族历尽劫难,仍生生不息。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海内外华人,同心同德,捐资捐物,献计献策。一切靠的都是文化凝聚功能,靠的都是伟大的爱国主义。
由于文化层次不同,文化的凝聚范围、层次、程度也不同,爱国主义是价值观念的体现,属于精神型里层文化,因而它凝聚范围大,程度深,也最稳固持久。至于共同的爱好,共同职业,共同的习惯经历等则属于表层中层文化,相对而言,凝聚功能也趋于表面,面狭且易变,如各种俱乐部,各届的同学会等。由于文化内容不同,文化凝聚功能有其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我们认为,凡有利于社会安定进步,人民团结幸福,都是积极的,反之就是消极的。
6、调控功能
任何一个社会群体,为了共同的生存和发展,在实践过程中,自然会要求其成员必须遵守某一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形成一定的社会规范,使人们明是非、辨善恶,共同趋向某种价值观、审美观等,以保证社会在一定秩序中运行发展。这就是文化的调控功能。事实上,也正是这种功能,才有可能使不同制度的社会,不同国情的国家之间和平共处。
204“人不知耻,何以为人?”“家有家规,国有国法。”这说明文化的调控功能主要靠精神型文化和行为型文化来实现。原始社会没有阶级,没有国家,自然也没有法律,于是就靠巫术、图腾、传统道德观念、宗法观念等来调控;在阶级社会里,靠法律甚至还采取武装暴力的强制文化手段来实施调控的目的。满清王朝异族入主中原,为防止汉人反抗,笼络人士,就捧出程朱理学,尊崇有加,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与此同时,大兴文字狱,不断制造冤假错案。这就是典型的刚柔相济的文化调控手段。
文化的调控功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优化文化的调控功能。丰富的知识,优美的艺术,健康的体育竞技,都能给人们以美的熏陶、美的享受,能直接或间接地调节人们的社会生活,应予以大力提倡与推广。
第二节
边疆文化优先发展战略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流,在综合国力竞争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边疆地区的文化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施文化优先发展战略,努力提高各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新体系、全民健康和医疗卫生体系。使边疆各族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文化优先发展战略提出的历史背景
(一)顺应知识经济全球化趋势。
伴随世界经济和科技进步,特别是高科技、金融、信息三大要素的普及,已出现了一种知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其显著的特点是:知识经济资源跨国际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世界各民族国家通过文化纽带的经济相互依赖和进行经济联合的程度日益加深,整个经济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相互渗透,交往、联系更加密切,在这种局面下,没有哪个国家能长久地游离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知识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进程,具有两重性。西方发达国家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弱势,如果没有正确的对策就会落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对中国来说,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目前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以及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占有优势,因而他们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处205于主导地位,是最大的受益者。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在内,经济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从总体上处于不利的地位,不仅面临发达国家经济和科技占优势的巨大压力,而且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也受到严峻挑战。现在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影响越来越大,谁也不可能关起门来搞现代化建设,不可能回避知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激烈复杂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既要充分利用其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来发展自己,又要清醒认识和及时防范其中可能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和风险,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迎接全球的科学技术革命挑战。
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的科学技术革命,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一是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高新技术革命来势迅猛,高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二是经济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国际间科技、经济的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产业技术升级加快,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科技、经济越来越趋于全球化;三是科技革命创造了新的技术经济体系,产生了新的生产管理和组织形式,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四是各国更加重视科技人才,教育的基础作用愈益突出。面对这样的形势,各国特别是大国都在抓紧制定面向21世纪的发展战略,抢占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在新科学革命日新月异的态势面前,我们应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给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认真对待新技术革命给我们的挑战和机遇,顺应潮流,乘势而上,把我国的科学技术搞上去,把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搞得更好。
(三)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困难和问题。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劳动力资源丰富,国民储蓄率较高,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科技教育具有较好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这些都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不协调,社会事业严重滞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较多;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解决这些问206题一个根本举措就是要实施文化优先发展战略。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人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全部经济社会活动成果的享受者,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要通过实施文化优先发展战略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提高人的素质,确立人的主体地位。
2、发展的科学性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发展的科学性一要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二要大力发展科学事业。要通过实施文化优先发展战略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3、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科学发展观的保障,世界各国因为资源危机、金融危机、环境危机、社会政治危机等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例子不胜枚举。面对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生态承载力差的国情,必须强化发展的可持续性。要通过实施文化优先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4、发展的协调性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发展的协调性是指经济社会发展在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和各要素之间的配置比较合理,发展较为全面均衡,整体比较协调。协调发展的关键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通过实施文化优先发展战略,解决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问题,促进经济与社会事业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
5、发展的开放性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动力,在全球知识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剧的今天,边疆地区的发展决不是封闭的自我循环,而是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个资源的交融与利用。发展的开放性包括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两个方面。应通过实施文化优先发展战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利用人类共同创造的文化成果,大力发展边疆外向型经济和文化。
二、实施文化优先发展战略的客观必然
(一)边疆地区文化发展特点。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边疆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不少地方实现了文化的跨越式发展,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但由于历史、地理环境、本土文化等因素的客观存在,与内地发达地方相比,边疆文化发展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点。
1、封闭性。陆地边疆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和交通的制约,区域本土文化封闭性比较突出,与内地开放性文化相比,边疆文化的封闭性越来越突出,这在一些少小民族地区十分突出,边疆地区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融合难度大。
2、多元性。一是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都形成各自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二是边疆地区文化发展的层次比较多,既有原始性文化,又有现代性文化,既有本土的优秀文化,又有国际性的现代化。
3、分散性。主要是指文化资源的区域分散性。比如由于地理和交通条件限制,边疆教育资源分散,一师一校、复式班教学的办学方式在山区少数地区还存在。教育、卫生、体育等文化设施分散着、存在着,投资大,效益低。
4、滞后性。与内地相比,边疆的文化建设严重滞后(见附表:边疆六省区与内地社会事业发展之比较)。主要表现在文化建设的软件滞后和硬件滞后两个方面,边疆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文化社会事业设施严重滞后;边疆社会事业方面的人才匮乏,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的人员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
5、薄弱性。边疆地区社会文化总量积累少、延长链短,导致人的社会化程度较之于内地比较低,个体在与社会化的互动过程中,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的条件不充分,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生活能力差,难以融入现代社会生活,更难以参与社会竞争。
(二)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反思。
我们简要回顾一下改革开放20多年来,边疆民族地区传统发展战略的特点。应该说,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这样一个大国家、大战略的指导下,全国包括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战略都是经济优先发展的战略。这个经济优先发展的战略,在民族地区乃至在全国都产生了巨大的效应。边疆民族地区在发展,整个国家在发展,应该说这个战略的选择是正确的。但是我们注意到,边疆民族地区和发达地区在同一个战略选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我们不愿看到的问题。在经济发展优先战略的指导下,边疆地区逐渐形成了民族地区发展战略的一些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经济追赶型的特点。由于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因此民族地区在发展自身的时候,首先定位的一个目标就是在经济发展上向发达地区看齐,这就是追赶型经济。20第二个特点是怎么追赶,怎么以最快的速度来缩小民族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一般来说,民族地区采取的经济发展是一种资源型开发的路子来追赶、缩小差距。资源开发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20多年来的结果,从纵向上看,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促进作用,民族地区的经济实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从横向上作比较的话,也就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较,这个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这种扩大的速度还在加剧,差距还在不断扩大。问题在哪里?这是我们在谈到我们观点的时候首先要提出的一个问题,这是第一点,就是说传统的边疆地区战略发展的特征就是追赶型、资源开发型的一种经济优先发展战略。
追赶型、资源型经济优先发展战略所面临的尴尬。第一个尴尬就是经济发展优先战略在我们实际的运作过程中逐渐演变为经济发展的单边途径。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到经济发展的状态与发达地区相比较,非常的落后,这刺激了我们进一步去抓好经济建设的决心,而抓好经济建设这个决心,在具体的运作过程当中逐渐地又演变为经济建设的单边途径,经济建设为中心变为了经济建设为唯一,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我们讲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对的,所谓中心就在于它还有非中心存在,并且要兼顾,没有兼顾非中心的所谓中心是不称其为中心的,当我们把经济建设演变为经济建设为唯一的时候,问题就产生了;我们讲效益优先这是对的,但是当我们把效益优先演变为效益单边途径的时候,问题也就发生了,GDP成了我们一切工作的核心,重视资源开发,忽视环境保护,重视物质发展,忽视社会公平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重视硬环境的建设,忽视软环境的建设等等。在现实中,由于这种追赶、赶超的急迫心态,在实际的运作中就导致了一种极端多虑的心态。这是我们值得考虑的一个问题。
社会发展的严重滞后,制约了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我们经常讲,民族地区和发达地区相比较,各方面都不合理,但是我们所提到口上的、写到书上的主要内容是强调经济发展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边疆地区的发展落后,这是事实。如果我们把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和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较的话,会发现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比全国的发展水平要低得很多,比经济水平的差距还要大得多。这样一种长期形成的社会发展严重不足的状态,社会发展不成熟的状态,导致了我们在以经济建设优先发展这种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走进了一个死胡同。我们都知道,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联动的关系,是一个同生共存、相互制约、相互推进的关系。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发展问题优先的时候,实际上我们碰到的问题,每一个阻碍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社会发展的严重不足密切相关。这就存在了诸多的问题,而这诸多的问题也是今天成为边疆地区发展20的严重的制约因素。比如说,城乡公共服务发展水平、人类发展水平、教育发展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等等社会发展状况,如果作一个比较,这对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比我们经济发展差距还要惊人。在如此落后的社会发展状况下,要支撑边疆地区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显然是不可能的。边疆地区仅就经济社会发展来谈经济发展,仅就经济的快速推进来抓经济发展,其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三、文化优先发展战略的内涵
边疆地区选择文化优先发展战略,是我国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选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有助于提高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加快转变政府的职能;有助于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共同繁荣;有助于政府制度的创新。所以,我们讲的文化优先发展战略,具有明显的时代的特征,是相对政府的行政行为、投资方向而言,所谓优先就是指政府推动边疆地区发展的关注点和政府投资的主要方向,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应放在文化发展上,因为这是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要职能,文化优先发展并不排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是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①。就我国边疆中期发展规划而言,实施社会优先发展战略的重点,从内容上讲,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制度等的建设;从区域空间上讲,重点应放在农村文化建设上。从长远战略考虑,要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努力构建基本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社会文化体系。要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立创新型国家和地区,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教育投入,实现教育公平,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应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全面提高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与预防控制能力,认真抓好卫生安全,严格控制各类重大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增强文化综合实力,繁荣文艺创作,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和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加快发展体育事业,积极发展新闻、出版事业。健全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体系建设等。
第三节
实施科技兴边战略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②
①②
纳麒:《论文化优先发展》,《红河》第10期。
资料来源: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12月。
21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一)全面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
1、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对边疆地区科技发展作出总体部署,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2、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紧紧扭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大幅度提高地区竞争力。
3坚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4、坚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
5、坚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发展创新文化。要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有效利用全球和全国科技资源。
(二)全面贯彻我国新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方针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领引未来。”是我国新时期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方针,是我国半个多211世纪的概括总结,是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抉择,要贯穿于边疆科技事业发展的全过程。
1、贯彻指导方针,应进一步增强边疆各民族的科学技术意识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应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科学技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要在全社会形成热爱科技、学习科技、掌握科技、应用科技、依靠科技的氛围。依靠科技提高人的素质,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依靠科技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增强区域竞争力,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进程。坚持以人为本的科技事业发展的理念。推进科技事业发展的主体是人,科技事业发展的目的也是为了人。我们要大力提高劳动者的科技素质,广泛推广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使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用科学技术成果。培养、引导和使用不同类型的科学技术人才,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社会责任感强的科技人才,引领边疆地区科技事业发展的未来。
2、应把自主创新作为科技事业发展的核心,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自主创新要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提升竞争能力为宗旨,包括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坚持科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应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又应面向经济和社会建设的需要。要把科技进步作为支撑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和不竭源泉,依靠科技进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区域经济和特色产业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3、应推进科技事业的体制机制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要努力创造有利于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有利科技多元投入,有利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有利加快科技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政府宏观引导,提高科技事业市场化程度,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党委领导、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科技事业发展服务体系,形成服务科技发展的合力。
二、弘扬边疆科技文化
科技文化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诞生而出现,在近代以来的历次科技革命中发展、壮大并成为人类社会文化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亚文化体系。科技文化以其普遍性、基础性和极富创造性的鲜明特色,不仅有力地横扫了千百年来笼罩着人类的专制、迷信阴霾,而且搭起了诸多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相互沟通、交流和积极互动的桥梁。既推动了世界各国传统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推陈出新,又不断吸吮着东方及西方社会212文化的丰富营养成分,使科技文化自身也更加自主、自立和根深叶茂,形成了由器物层次、制度层次、价值观与行为规范层次组成的完整体系。器物层次的科技文化体现为由科学技术进步不断创造出来的一系列“人工自然”的物质成就中,大大改善了人类生产和生活;制度层次的科技文化,体现在科学技术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社会各个领域的体制和组织管理的一系列改革中,催生社会现代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层次的科技文化,则集中体现在由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所推进的人类精神世界和意识形态领域所发生的根本转变中。科技文化内禀的批判、创新;理性、规范;求真、献身;公平、宽容;效率、协作;组合、整合等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基本标尺。它不仅为近代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而且也促进世界各国实现其工业化和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强大精神基础。边疆地区引进、建立、发展、弘扬科技文化的意义是非常重要和深远的。
科技文化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是科技文化体系的基本内核,其自身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体系。批判与创新是科技文化的根本使命;理性与规范是科技文化的价值观核心;求真与献身是科技文化的本质特征;公平与宽容是科技文化的突出重点;效率与协作是科技文化的组织功能要求;组合与整合是科技文化优化的有效途径。这些基本要素为知识经济的兴起,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基础与思想前提。
批判与创新是科学技术得以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科学技术生命的体现,是科学技术的灵魂。理性与规范是科学技术的鲜明标志和主要标志。任何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创造、前进都是从批判开始、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又在继承的前提下创新。批判与创新相辅相成地推动科学技术持续不断进步。科技文化中的“理性”,是人类知识和行为的指南,它不仅使每个时代人们懂得了已知和未知、可知与不可知的界限及其相互关系,更重要的它还是人们判断社会实践可行与不可行、正确与错误的基础思想依据。“规范”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规矩”和“方圆”,体现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应用,是理性发展过程中一个阶段性成果的结晶。在一定意义上说,科学技术就是以规范其基本要求和重要标志的。规范体现着理性,理性引导着规范,它们交互作用,彼此约束,构成科技文化的价值观核心。
科技文化崇尚求真、公平。“求真”应采取的科学态度是:不盲从、不附和、一切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这是竺可桢先生60多年前所概括求是即求真。边疆地区在实施科技兴边战213略中特别是弘扬“求真与献身”的科学文化精神,包括奋斗精神、革命精神、牺牲精神。“公平”,就是在科学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崇尚效率与协作。知识经济兴起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它的高效率与高效益,它是建立在全球性协作经济的基础之上的。为此,科技创新要特别追求效率、崇尚协作。效率与协作既是科技文化的组织功能要求,也是知识经济最显著的基本特征。这种内在的密切关系表明,工业经济的高度发展与繁荣是发展知识经济的物质基础;科技文化的充分、全面普及,是发展知识经济的精神基础,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实施科技兴边战略
(一)构建边疆的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求边疆地区建立创新体系时以科技资源的优化与配置为核心,以市场为检验标准,建立3个主体系和3个辅助体系。3个主体系是科学研究体系,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农村的技术推广体系。3个辅助体系是技术创新的社会化支撑服务体系,包括科技投入、政策法规、信息情报、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市场、技术服务及相关的各种社会化服务体系;技术创新管理体系,主要解决经济管理和科技管理脱节的问题,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促进农科教统筹;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二)制定边疆技术创新对策
1、选择发展模式。边疆地区必须彻底转变增长方式,从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浪费、低产出发展经济方式转为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管理、方法改造国民经济,把科技现代化、管理现代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要特别重视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重视发展循环经济。
2、明确创新主体。虽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是省区创新体系中的要素,但必须明确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大中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点,企业技术创新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关键。企业既是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新技术的生长点,也是科研成果转化的应用点和落实点,还是科技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场所,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主战场。
3、完善管理机制。在管理方法上,从项目直接管理逐步转向宏观间接管理。要根据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制定有关方针政策,编制行业规划,运用经济杠杆、法律手段及必要的行政干预进行组织协调,加强宏观引导和调控。在企业结构上,由单个企业创新发展到联合创新、建立知识联盟、技术联盟和产业联盟,促进产学研结合。健214全专利制度,保护知识产权。
4、优化投入要素。尊重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人才,为他们创造优良的环境和工作条件及优越的生活条件、报酬。优化资金投入。
5、强化中间环节。建立专业技术市场,促进供需双方的进一步合作,切实解决运行中的具体问题,如信贷、税收、有偿转让和收益分配问题。建立工程研究中心,使之成为集工程研究、生产与市场实现、工程教育为一体,以在国内领先并在行业中有重大影响的学科为依托、有足够强大的相关学科支撑,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中若干企业组成的技术创新机构。边疆省区可根据经济发展进程,量力而行、就地起步、由小到大稳步发展。
6、引入风险机制。它的主要内容是风险投资,主要用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科学技术与金融相结合的投资机制,既承担技术开发和市场开拓失败的风险,又要以项目的高效益回收来补偿另一些项目的风险,支持拥有新思想观念的创新和发现、发明的企业家创业。
(三)促进边疆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
根据产业经济理论原理,产业结构的变化,是需求结构和相对成本变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且只有当这二者相互作用趋于一致时,才可能促进产业结构的有序发展,其中技术创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技术创新促进新产品、新工艺不断涌现、带来收益不断增加、不断刺激消费,使需求结构变动和相对成本降低,从而拉动产业结构有序发展。
促进边疆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主要应该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主导和引导作用,统一规划和组织协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施优惠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和贸易政策,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拓宽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的资金来源,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步伐;加大发展风险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大力发展民营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官产学研相结合,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研究与开发力度,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有效供给;以市场为导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通过培养各种中介组织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强高新技术信息系统建设,引导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四)完善边疆技术创新宏观管理体系
1、确立边疆地区政府在推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各级政府应该是技术创新的启动者,加速制度创新与组织创新,为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提供良好的大环境;215是技术创新的推动者,通过优惠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引导者,给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纲领性指导,引导企业创新的方向;是技术创新的保护者,制定法律法规保障企业创新的权力和规范企业创新行为;是技术创新的组织者,创造各种合作、联合机会以增强企业创新的能力。
2、完善技术创新宏观计划管理体系。各级政府应在遵循以下原则中完善技术创新宏观计划管理体系:创新目标与促进现代化相结合;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相结合;创新政策与产业政策相结合;市场主导与必要的行政干预相结合;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相结合。技术创新宏观计划管理体系应包括:制定边疆省区的技术创新长远规划和实施计划;在相关计划中实施技术优化倾斜,增强技术创新对企业的吸引力,如外贸应为技术引进和技术转移开辟畅通渠道;制定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特殊发展战略规划以促进其健康发展;建立制度横向协调技术创新计划。
3、完善技术创新政策体系。包括激励型政策、引导型政策、保护型政策。激励型政策包括:金融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分配政策、价格政策、信息政策、专业政策等。引导型政策包括:产业政策(科技产业优先发展政策、开发政策、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科技政策(技术进步政策、技术市场政策、技术中介政策、技术转让政策、技术合作与交流政策、技术引导政策、技术改造政策、技术进步和技术成果评价政策,对R&D机构支持政策)、保护型政策(关税保护政策、政府购买政策)、协调型政策(协调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技术转让关系政策;协调跨地区、跨行业、跨企业技术创新矛盾政策;促进产官学研合作政策)。
第四节
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边疆地区人口多,素质不高,人口负担沉重是不争的事实,怎样从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财富,这个转化条件就是实现教育的优先发展和适度超前发展。
一、坚持教育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要发展必须依靠人,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是以人为本的指导方针。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应包括:教育以育人为本,办学以人才为本,努力办好让216边疆人民满意的教育。
1、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育人为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培养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长,一切着眼于调动和依靠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育人为本,要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教材、考试评价等制度改革,强化创新机制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青少年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实现受教育者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保证学生健康和安全。
2、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人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要全心全意地依靠教师队伍,坚定不移地建设教师队伍。一方面,要大力提高教师素质,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在教师队伍中涌现出大批优秀人才。在新的形势下,要进一步倡导尊师重教的风尚,维护好教师的形象,教育的形象。继续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特别是要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另一方面,要不断深化改革,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改革的重点是调动教师的内在积极性,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用人方面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倡导学术自由,鼓励学术创新;改革和完善教师教育体系;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快培养和引导高层次人才,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3、办好让边疆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满足好、引导好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社会对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独子和少子女时代的到来,使教育成为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要努力克服困难,满足边疆人民群众子女有学上的基本要求;要积极创造条件,满足边疆人民群众子女有好学上这一强烈愿望。要对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加以科学引导,科学配置教育资源,把群众的需要与教育的实际供给能力有机统一起来,努力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统筹城乡和城区教育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机会。
(二)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边疆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6年左右,在近80%的人口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规模大幅度扩大。但边疆地区教育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边疆人民群众对现代化教育有强烈的要求,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这是边疆地区教育面临的基本矛盾,正是这个基本矛盾产生了边疆地区教育发展根本动力。从教育外部来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没有得到根本落实,教育投入存在很大差距;从教育内部来看,城乡教育结构不合理,农21村教育薄弱,教育质量不高,职业教育缓慢,“普九”任务相当繁重;从未来的发展看,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面对边疆地区教育的新形势、新问题,研究边疆教育发展的新对策,应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贯彻“巩固、深化、提高”的方针,应突出五个重点: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促进教育规模、质量、效益的统一;三是以质量为核心,把教育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教育质量上;四是增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生机活力;五是从严治教,强化管理,保证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统筹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关键是处理好规模和质量的关系,我们认为,扩大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也是发展,调整结构也是发展。规模、质量、结构统一在效益里,用效益来检验我们的教育效果,没有一定的数量就没有基本的质量,没有质量的数量是没有意义的数量,结构不合理,办学的综合效益提不高,所以,边疆地区的教育事业规模要进一步扩大,质量要进一步提高,结构要进一步改善,促进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
2、统筹各级各类学校的协调发展。加快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边疆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应把握好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重点、节奏,既要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协调发展,又要促进各类教育内部的协调发展;既要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又要进一步加快民办教育的发展;既要根据发展阶段的不同突出战略重点,又要兼顾全面带动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各级教育中,办好义务教育始终是我们边疆各级政府的首要责任,必须坚持政府投入为主,不断巩固和完善义务教育的体制和管理体制。要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要把高等教育摆边疆现代化建设中突出重要的位置,促进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3、统筹城乡教育和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关键是要支持农村教育重要地位不动摇,只有加强农村教育,才能实现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统筹区域教育重点是扶持边疆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努力缩小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充分利用国家对贫困地区教育扶持的政策和对口帮扶的举措,凝聚教育资源,促进区域内部教育的均衡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的义务教育机会。
4、统筹教育事业的改革和稳定。坚持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以改革创新求发展,把农村教育改革、教育教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民办教育改革作为改革的21重点。不断促进和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全方位、高层次的教育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实施“走出去”战略。坚持从严治教,依法治校,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维护教育稳定,营造和谐有序的办学氛围。
二、实施边疆教育整体发展思路
边疆教育机构所提供的教育机会和边疆民众对教育的需求矛盾越来越突出,从根本上讲,边疆与内地的发展差距是素质上的差距,是劳动者素质的差距,是教育事业上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是教育事业整体性的差距,所以边疆教育要构建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大学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要构建现代教育理念、现代人文精神、现代教育机制体制、现代教育管理模式的新体系。
(一)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
1、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巩固,建立和完善中央、省、州市、县各级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继续实施“两基”攻坚,增加对“两基”的投入。做好“普九”的巩固提高工作。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深化农村教育改革。
2、改善农村义务教育条件。组织实施好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努力使所有农村中小学达到基本的办学条件要求。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质量。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办学集中度,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和“宜并则并,需增则增,先建后撤”的原则,进一步调整中小学布局结构,提高办学效益。
3、积极发展民族教育。加强各级各类少数民族学校建设,改善民族学校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建设一批优质民族学校。加快民族中小学、民族班(部)、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应加大对特殊少数民族特别是人口在10万以下的少数民族教育的扶持力度,稳步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比例。继续推进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培养双语教师骨干,加强双语教学。继续做好边疆教育的对口支援工作,建成一批对口支援示范学校。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1、大力开展职业培训。以服务边疆现代化建设为宗旨,组织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四大工程,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现代化建设的水平。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高21技能专门人才,为边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为农民脱贫致富和推进城镇化建设服务。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工业化建设、城镇化建设、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造就大批适应边疆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的有觉悟、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技术骨干和致富带头人,为发展特色经济和建设边疆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积极开展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为提高企业职工、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服务。
2、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应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职教示范性院校建设、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四项工程,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提升职业教育办学实力。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使之成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支持和鼓励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完成骨干专业建设,培养学科带头人,全面提升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3、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转变,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推广“订单式”培养模式。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探索多样的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充分利用城市和东部地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就业市场,进一步推进省内外、城乡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
4、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强化政府、行业和企业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创新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新路子,支持发展民办职业教育。深化职业教育投入体制改革,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运用信贷等手段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健全职业学校贫困学生救助机制,加大对职业学校贫困学生的扶持力度。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坚持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完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衔接与沟通的“立交桥”。
5、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完善多层次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发展开放式、网络化的社区教育新模式,促进学习型社区的创建。成人教育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22为重点,同时积极发展学历教育,完善自学考试制度,实现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劳动技能培训相结合。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工作,提高普通话、规范汉字普及程度和应用水平。
(三)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1、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育人质量。科学制定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规划、学科、队伍建设规划及校园建设规划。深入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推动高等学校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牢固树立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把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根据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全面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2、全面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素质。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高校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实施“教学名师计划”、“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和“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通过机制创新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完善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完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评估办法,分类指导,促进高校加快建设、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引导各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提高质量。
4、调整高等教育结构。调整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结构,形成以省会城市为中心、辐射各州市的合理的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结构。逐步打破行政区划,以市场为基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大力发展本科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继续发展专科教育,对学生专业进行战略性调整。使高等教育的区域结构、科类结构、层次结构、类别结构等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5、推进高等教育体制和机制创新。以体制和机制改革为核心,大力推进试点院校的改革工作。依法落实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促进高等学校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形成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机制。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积极促进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四)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
1、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推动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校建设,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结合边疆地区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发展和高新技术重点发展领域、哲学221社会科学重点研究方向,重点建设一批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和高技术综合学科群,形成布局、结构、层次优化合理的学科体系,使高等学校成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要基地,成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改进和加强研究生教育。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为重点,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建立研究生导师负责制、学位授权点评估制和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进一步完善学位授权体系,实现建立高校研究生院的新突破,加大学术、技术带头人的扶持、培养力度,培育、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团队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团队。
3、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结合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重大科技前沿和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整合科技资源发挥综合性大学和专业特色高校的优势,重点建设好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建一批“产学研”研发中心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加强对国家重大项目的培育和引导,增强高校承担国家和地区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能力,争取获得一批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成果,提高高校的综合竞争力。实施国家专利战略,加大知识产权管理、应用、保护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和高技术专业孵化器的功能,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及工程化,提高高校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五)加快发展民办教育。
1、形成公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优化民办教育发展的体制政策环境,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较高质量、良好社会声誉的民办学校,初步形成公办、民办学校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增加教育选择机会,增进就业,促进教育创新,形成各类教育平等竞争格局,提高教育事业整体质量效益。
2、依法促进民办教育发展。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加快制定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应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扩大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增长点,纳入本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任务和措施,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3、加强对民办教育的服务与指导。按照“积极支持,规范管理”的原则,积极为民办教育提供政策支持,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加强对出资者、举办者的信息引导,落实民办教育在规划、税收、土地、招生、学籍、教研、教师培训、党务群团管理等方面享有的与公办教育同等的政策。积极探索建立统一的公办、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障制度,构筑公办、民办学校教师自由流动的平台。通过做强民222办学校个体,做大民办教育群体。
4、鼓励民间资金投入民办教育。在教育结构调整中,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增量部分应优先鼓励发展民办教育。民间资金可以依法独资或以股份、联办等形式兴办各级各类学校。在产权明晰,管理规范,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可以充分利用现有优质公办教育资源,积极推进高等学校独立学院的发展。吸引民间资金举办具有独立校园和独立法人资格的民办高中。探索民办公助、公有民办等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地方政府与民办学校签订委托承担部分义务教育任务协议的,应根据接受义务教育学生的数量和当地公办中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标准,拨付相应的教育经费。在依法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简化民办教育机构获取合理回报的程度。
5、依法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管理。实行对同级同类公办、民办学校一视同仁的行政管理。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中介和行业自律体系,规范办学行为和办学秩序。规范社会力量与公办学校联合、合作办学项目审批,防止国有教育资源流失,阻碍教育公平。
(六)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切实加强师德建设。贯彻实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坚持把师德教育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强化师德教育,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引导教师教书育人,敬业爱生,遵纪守法,为人师表。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晋升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
2、加强教师的学历教育和业务素质培训。全面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开展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提升培训,组织实施骨干教师培训和优秀教师高层次研修,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3、大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农村中学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采取有力措施保证招生计划、培养经费落实和工作岗位的落实。教师教育要努力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支持和服务。完善师范院校学生到农村中小学实习支教办法。将城镇学校和教师支援农村学校作为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实行城镇教师到乡村和边远地区定期服务制度。组织特级教师、名师讲学团赴农村讲学。配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为农村教师培训提供支持,切实解决农村师资队伍水平不高、数量不足的问题。通过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聘任制,逐步取消中小学代223课教师。提高农村边远地区教师待遇。
4、构建开放灵活高效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调整师范教育布局和层次结构,形成以本科院校为主体、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本科为主的教师培训新格局。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职业准入制度,形成教师职业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拓宽教师培养渠道,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加强各级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建设,重点支持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建设各级师资库,整合各类教师培训力量,提高各级教师培训队伍的综合能力,努力提高教师教育质量。
5、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实施教师网络联盟计划,实施学习型组织建设计划,以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为主要形式,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继续开展以新课程、新理念、新技能和师德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促进中小学教师学习型组织建设,建立教师终身学习制度,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发展。实施各级各类学校“名师培养计划”,培养更多的学术带头人,完善校长和优秀骨干教师的培训研修制度。继续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提高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6、逐步建立现代教师管理制度。严格教师资格制度,实行教师资格定期再认定制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推进中小学教师全员聘任,按照资格准入、公开招聘、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完善教师聘任制度。健全优教优酬的激励机制,规范学校内部“三制”改革,严格校长教师考核管理,调动教职员工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
(七)不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1、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发挥政府和民间两方面的优势,加大对外尤其是与周边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合作培养人才。继续实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普通高校增设国际关系、区域合作公共基础课,吸引更多周边国家的留学生到边疆地区高校学习,与东盟、南盟合作在边疆地区办学,主动走出去参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办学,帮助周边国家培养汉语和专业人才,拓宽合作培养人才领域。
2、促进教育国际化区域化。应充分利用现代化高科技、现代教育技术,通过互认学分等方式和互联网、远程教育等手段促进教育国际化、区域化。实行人才培养和人才流动配置国际化、区域化,整合边疆地区高等教育资源,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在边疆地区举办教育机构或实施教育合作项目。
224第五节
边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①
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进行边疆文化建设的两个主要支点,构建边疆文化发展的基本内容。那么何为文化事业?何为文化产业?它们各自的性质、特征、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这是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应该予以明确而科学回答的时代命题。因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仅赋有崭新的时代内容,而且在新的环境和新的条件下,也构成了它们之间崭新的相互关系。现代社会中,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以其特有的方式构成了文化的驱动链与文化的有机体。使文化既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精神引导与智能支撑,又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直接构体与具体指数。
一般来说,文化事业是指以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同化优秀域外文化,丰富和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思想觉悟、道德素养和才智能力,纯化和优化社会风气、生产秩序、行为规范与价值取向,并能给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为目的的文化建设,而文化产业则主要是指按照经济法则和价值规律,采取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以赚取利润和发展经济为目的的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活动。这就决定了文化事业的公益性质和精神特征,文化产业的经济性质与物质特征。尽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所担当的社会任务和历史使命是不同的,它们各自所具有的特点和发挥作用的方式与途径也是不同的,但它们的终极目的和对社会与人的歆悦、勖勉与提升作用却是相同的。文化事业固然是与生俱有地承担着通过特有的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的责任,但即使是主要按照价值规律产生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也同样负有一定的审美、教化、启悟和激励的责任。这是必然的和必须的,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任何模糊和动摇。
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从对商品、资本、劳动及剩余价值的研究入手,所得出的一个明确的结论便是:艺术创造在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力。所有的文化产品(包括文化服务)同物质产品一样,都是由生产与消费、生产者、产品与消费者等要素所构成,并都受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制约,同时也都要受到经济法则与价值规律的驭驱与支配。既然如此,发展文化产业就不仅不是对文化的内在本质与规律
①蔡俊生、陈荷清、韩林德:《文化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225的违背,反而恰恰是对其内在本质与规律的揭示、契合与驭驱了。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对辩证唯物论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与创造性体现。将发展文化产业与发展文化事业同提并论,是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与时代内涵的,其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表现,就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我们在实践中已深深体会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不可截然分开的,在许多情况它们都是相互交叉与互相渗透的,甚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文化的精神内容与物质内容是互为介体和载体的,其物质内容只有具有了精神内容时才有价值,而其精神内容则又只有借重于物质内容才能得以存续和传播;经济价值永远都只能是文化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决不能、也不许其成为文化价值的全部,因为不论任何内容与形式的文化,其都应当和必须具有升华人的思想、净化人的灵魂、提高人的觉悟、丰富人的智慧的性质和功能,这虽然是发展文化事业的主要目的,但这个目的实现尚需文化产业予以积极的协助与配合。
办文化事业,主要是一种社会公益性的投入,追求的是精神效益和社会效益;办文化产业,则主要是一种旨在赢利的经济活动,追求的是价值与利润。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社会来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是必要的、重要的和不可或缺的,但相比较而言,文化事业显然比文化产业更关键、更重要、更普遍。因为对于任何一个健康发展的国家、民族和社会来说,缺了文化产业只是发展得快与慢的问题,而缺了文化事业可就是有没有智能、精神与灵魂的问题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贾诺佐·马内蒂曾经说过: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是因为有了高尚而智慧的人,而人的伟大则在于他有建设的能力。试问:人的建设的能力从何而来呢?正是来自于文化事业所赋予他们的智能、精神与灵魂。这说明,文化建设最佳组合和最佳状态,莫过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发展,这应该是我们所实施的文化发展战略和追求的文化进取目标。
文化不仅是构成民族、国家之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核心因素,而且是民族、国家持久实现发展壮大的重要社会资本与精神资源。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文化的特性和功能不仅横亘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并成为融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精神关联体,而且它也业已越来越成为真正能够解决当代诸多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奇妙的药方与钥匙。毫无疑问,文化的这一特性的嬗变与功能的延扩,乃是只有仰赖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合力才能圆满完成和充分实现的。这说明,在现代条件下,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互依互融、相促相励,已经成为时代的特征、历史的必然和实226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与大趋势。
二、边疆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一)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文化产品。”近几年来,云南等边疆各地区积极探索文化体制改革的经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实践证明,体制机制创新是文化改革的重点,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统一起来,把健全宏观管理和搞活微观主体结合起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加快发展是改革的目的,必须着眼于发展制定改革的政策措施,以发展的成果检验改革的成效,通过改革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重点突破是推进改革的基本方法,必须围绕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健全政策法规、转变政府职能等关键环节,解决主要矛盾,**难点问题,推动改革全面展开。区别对待、分类指导、试点先行、逐步推开是改革的有效途径,必须充分考虑文化体制改革的特殊性、复杂性,制定和落实相关配套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体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不相适应,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与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环境不相适应,与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趋势不相适应。实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二)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原则和任务。
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原则是:1、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2、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22的指导地位,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积极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把握文化发展的主导权,不断扩大优秀民族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3、坚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冲破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改革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4、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高度重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充分考虑文化的产业属性,把两者统一到文化体制改革的全过程。5、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根据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要求,制定不同政策。既支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又支持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6、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进。根据文化领域不同行业、单位的性质和特点,考虑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坚持试点先行,从点到面,有组织有领导、分阶段分步骤地将改革逐步推开,引向深入。
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的任务主要是: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文化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政府文化管理和服务职能,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增强文化事业单位的活力,提高文化企业的竞争力;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在文化领域的主导作用,调动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积极应用先进科技手段,推进内容创新,使原创性文化产品在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内容和举措。
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内容和举措应包括: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文化企业改革、文化领域结构调整、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和健全政府文化宏观管理体制等。
1、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与发展。应根据边疆现有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功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明确不同的改革要求。加大公益文化事业投入。应加大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逐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鼓励、捐赠和赞助等各项政策,拓宽道路,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文化公益事业,改善和完善国家扶持方式。坚持和完善有关文化领域的重点扶持政策和措施,应以项目投入为主,以激发活力为22目标,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新闻媒体要优化组织结构,整合内部资源,转变经营方式。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推进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2、文化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规范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转制。转制企业要在清产核资基础上,合理界定产权归属,明晰产权,转变职工社会身份。重塑文化市场主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推进国有文化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对文化事业单位剥离企业的监管。主管单位和出资人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切实加强对剥离企业的经营方向、资产配置、重大决策、重要干部配备的管理和监督。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创新对外文化交流体制和机制。
3、文化领域结构调整。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着力解决国有文化资产结构失衡、效益不高、闲置浪费问题。科学规划和配置公益性文化事业资源。大力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积极推进文化领域所有制结构调整。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用先进科学技术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产业升级。
4、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培育。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现代文化产品流通体制,打破按行政级次、行政区划分配文化产品的旧体制。建立健全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建立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5、健全政府宏观管理体制。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强化政府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文化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切实加强对改革的组织领导,高度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三、发展边疆少数民族文化
边疆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和政府历来重视边疆民族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边疆地区在继承、发展、创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整理、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发展边疆少数民族文化,要突出民族文化特色。
西部地区、边疆地区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也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22几千年来丰富多彩的、不断发展的各民族文化共同汇成了中华文化长河,少数民族以其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的物质与精神产品,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异彩。发展边疆民族文化必须突出自身的鲜明的民族特色:(1)民族形式的多样性和文化形态的民俗性。要突出各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民族风情、民族风格以及民族的表现形式,突出其在门类划分、地域分布、层面结构、项目内容等方面鲜明的多样性和民族特色。(2)文化结构的严重封闭性和传统的相对完整性。要大力改革开放以促进民族文化的自我认识、自我更新、自我发展。(3)民族精神中集体主义至上性和内聚性。但要防止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排外情绪。(4)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的直接同一性。(5)传统文化的稳定性与变异性。作为各民族主要特质的传统文化不会轻易从生活中消失,却会以改变的形式长期存在,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繁荣也是在变异的基础上得到展示,变异是阻断衰退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繁荣的前提。
(二)发展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应坚持多元化发展原则。
1、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新世纪文化成为人们重要的消费领域和消费时尚,文化产业成为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认识到文化在当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与发展,实现经济、文化双繁荣。2、要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和文化价值观。弘扬以“道”的文化价值观和民族精神、民族伦理、民族性格与品格、宗教信仰、审美追求的深层文化为主的优秀传统文化。3、正确应变信息网络技术。电脑网络是一次技术革命而非文化革命,要善于应变电脑和网络技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冲击,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决定着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审美方式,要防止小学生因采用拼音打字而带来的汉字书与书法的流失。4、加强对民族文化开发的指导和管理,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以保护为主原则、个体性开发原则、适当超前原则、市场导向原则。5、加强民族文化市场的构建和管理。要强调多元发展,要保护好各民族的文化生态环境。6、调和民族文化冲突。加强文化的对话,通过对话增加相互了解、消除误会、取长补短,共同繁荣的文化氛围。
(三)发展边疆少数民族文化,要与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相结合。
发展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关键是要以市场为基础,优化民族文化资源配置,培育区域文化产业文化体系。在这方面,云南探索了新的路子,具有借鉴价值。一是发展中心城市文化产业。他们以昆明为中心,通过实施整合创新战略,科学合理地配置文化资源,构建大产业、大发展格局。他们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结构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实行强强联合,以资产为纽带,以效益为目的,对发展势头较好且有基础23的文化产业进行优化组合,实行市场化运作、社会化分工、资源共享、多元经营,共同构筑各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网络,形成文化产业体系。二是发展民族区域文化产业。立足于各民族区域所拥有的独特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以文化旅游为龙头,带动文化娱乐业、艺术演展业、民族民间工艺与服装服饰业、民族体育业等文化产业群的发展。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上突出本民族特色,发挥优势,发挥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注入科技含量,提高文化品位;抓支柱产业,走集团化、规模化的道路。三是加强政府宏观管理。把发展文化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确定主导性文化产业,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发展,形成民族文化产业链推进投融资机制创新,拓宽资金融通渠道。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制定积极可行的文化产业政策,提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建立健全民族文化产品营销渠道和网络。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建立申报世界遗产战略。
(四)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边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十分珍贵而独特的文化价值,是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基础,必须高度重视保护和开发。
1、坚持内涵与外延并重
民族文化的外在形式即民族文化的载体和象征,而民族文化的内涵扎根在民族社会实践中,反映在民族日常生活上的心理素质、精神理念、价值观念等民族文化的本质和源头。内涵与外延并重,民族文化才能成为各族人民现实生活的一种要求、一种精神支柱,并融合、表现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才能从现实生活中不断吸收营养、发展壮大、源远流长。
2、继承与摒弃并存
要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摒弃其落后的内容。优秀部分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落后部分是民族文化发展的羁绊。没有继承,则民族文化无根、无源,无从发展;没有摒弃,则民族文化良莠并存,举步维艰。
3、保护与挖掘并举
要重视保护。对一些民族独有的文化的保护保存,可以成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保护是手段,不是目的。要更重挖掘:挖掘文化的表现形式如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演示文化、服装服饰文化、文学艺术,并发展成相应的文化产业,发展特色旅游、特色商业、特色工艺品;要致力民族文化挖掘、整理、研究,找出民族的原本精神,它是一种能适应特定历史时代的特殊精神并在历史实践中形成的活生生的力量,231对其进行挖掘和升华,有利于从精神母体中弘扬出现代精神并成为民族发展的动力源,并形成凝聚力和强大的影响力。
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一)对民族精神内涵的理解。
民族精神是西方进入近代(modem)后,随着西欧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而产生的概念。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的历史中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和集体意识、共同的价值观等。民族精神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内涵的与时俱进的概念,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确立社会与个人的文化认同,实现社会的精神整合的需要;是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树立大国形象的需要;是保持边疆安全,维护国家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①这应该是我们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基本理解。
1、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个人的最朴素的情感。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执著的爱国主义的情怀,是不能长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人,如果不爱自己的国家,就会产生精神是悬空无着落感。一个人,如果在外国人面前诅咒或者攻击自己的祖国,甚至也会遭到外国人的鄙夷和唾弃。在中国,爱国主义是有传统的。可以说,五千年中华文明就是靠无数的仁人志士对她的深厚而又执着的感情,靠他们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取义成仁而生生不息、延续下来的。屈原、岳飞、文天祥等,都是古代的爱国英雄。小平同志曾经深情地讲到:“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2、团结统一。团结统一成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传统,其思想根源来自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尚书》讲“协和万邦”,就是以团结为基础的统一。《春秋》重视大一统,“大”是动词,即以一统为大。《春秋》首条:“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认为,元年是君之始年,春是岁之始,王是周文王。《春秋》先讲王,后讲正月,就是要“大一统”。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董仲舒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不断从中华文化的边缘融入中心,形成一个新的统一国家的历史。追求统一在近代成为各民族共同抗击外侮
①《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232的精神力量。国际汉学界对中国的这一文化传统是认可的。我们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就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改革开放以来地区之间、个人之间和城乡之间差别的扩大,不同的社会利益集团的形成,都是造成分歧的种子。我们必须一方面靠统筹协调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要靠文化的凝聚力,整合多样化和利益分化的社会。中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应建立在以人为本、尊重人权、尊重普遍价值的基础上。
3、爱好和平。历史上,中国不是靠武力扩张和殖民扩大版图的。中国地理范围的扩大,是文化融合的结果。各民族不断接受中原的先进文化,融入中原,国家疆域则是少数民族进入中原时带进来的。夏、商、周如此,商起自东夷,周起自西岐;元朝、清朝也是如此。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历史传统的表现。“和”成为推动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概念,成为我们应对所谓“中国威胁论”的有力武器。“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的核心观念之一,也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西周时期的史伯首先提出了“和”、“同”的范畴。他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春秋时期孔子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又提出“和为贵”“协和万邦”。和谐和睦是我们处理矛盾的一个根本原则,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会因此而放弃国家利益。
4、勤劳勇敢。勤劳勇敢属于实用理性的范畴。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基础。勤劳就是求是务实,面向现实,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百折不挠。勇敢就是正通直行。提倡“养浩然正气”,“君子坦荡荡”,“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注重的是气节和情操。
5、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源于《周易·易传》。《易传·乾卦·象》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传·坤卦·文言》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一句讲的是刚健、奋斗、进取的精神,后一句讲的是包容、宽厚的精神,二者形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两个方面。正是中国人民刚健笃定、自强不息、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
(二)对民族精神特性的理解。
首先,民族精神具有普遍性,民族精神既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的文化认同或文化标志,也是个人与他所在的民族之间的基本的文化认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不只是汉民族的民族精神,也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存的各个民族共同的民族精神。其次,民族精神的历史性。民族精神既然是在民族的历史中形成的集体意识,那它就必然与历史相连续、相统一的,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的。文化理念和民族精神只有深深233地植根于历史的文化传统,才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第三,民族精神的现实性。所谓现实,就是我们所亲历的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民族精神必然是与现实相适应的,能够促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应以西方近代所形成的主体性与自由的概念,充实自强不息、刚健奋进的精神。第四,民族精神的国际性。民族精神的定位,应该具有国际视野,即具有国际可接受性和感召力,能够得到世界的普遍认可,而不能陷入狭隘民族主义。中国的崛起已经对国际舞台产生并将继续产生更大的震荡,这势必影响到我们的外交。我们应在韬光养晦的基础上,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世界,将自己的文化理念推广到世界,以和平、友好、理性、负责的文化形象参与国际游戏规则的规定,从源头上把握国际关系的主动权。第五,民族精神内涵的开放性。民族精神的内涵必须是与时俱进的,必须不断更新,离开了内涵的丰富与更新,民族精神可能会走向僵化。“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日新之谓盛德,盛德之谓大业。”(《周易》)。与时俱进的价值依归应该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成为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成为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基本价值取向,这就是历史铸就的民族魂。这种民族精神具有巨大的历史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其所包含的合理性的价值取向,仍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和重要的现实效应。我们要把弘扬民族精神作为边疆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坚持与时俱进,弘扬民族精神。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民族精神也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不断增强自己的时代品格。换句话说,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使民族精神的现代性得以彰显。八十多年来,我们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旗帜,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没落的旧文化,始终坚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基本精神,使民族精神的历史性和时代性在推动社会进步的伟大实践中有机结合起来;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品格,成为我们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成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民族精神。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政协委员时提出了“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社会主义文明观。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234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矣奢淫逸为耻①。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行为规范,要弘扬民族精神必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弘扬民族精神。
坚持克服狭隘民族主义,弘扬民族精神。我们要有纵观世界的眼光和“拿来主义”的勇气,对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现代文化批判地加以吸收;克服民族虚无主义,自觉摒弃“全盘西化”的错误思潮;要有“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主体意识,有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理性自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这个主流方向。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的新背景下,只能把弘扬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定位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上,舍此皆是歧途。越是弘扬民族精神,越是保持民族精神的独立性,越是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结合在一起,新世纪的中国文化就越能走向世界,越能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所拥有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将是一种有着浓厚文化根基、面向世界和未来的现代新型文化。
①资料来源:《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人民日报,2006年3月7日。
235
篇五:清廉边疆建设发言材料
夸赞边疆建设者的优美句子
1.赞美边疆建设者的语句(急~~~~在人们的心目中,青藏高原是遥远的、圣洁的、神秘的。
她雄踞祖国的西南边疆,养育着世世代代的高原子孙,在离上苍最近的地方,守护着中华民族的安宁。
她是那样的博大,长江源头,巍巍昆仑,世界屋脊,地球绝顶,都在她的怀抱之中;她又显得那样高不可攀,多少人带着激情和梦想,把血肉之躯交付与她,让灵魂游弋于神圣的雪山与碧蓝的天空之间。
但今天,青藏高原却距我们如此之近。
即将于7月1日正式通车的青藏铁路,就像青藏高原的一根大动脉,已经开始有力地搏动。
经历了长达五年的建设,它一寸寸延伸、延伸,缓慢而又执著,把遥远的雪域高原拉近到我们面前。
仿佛是宿命,跨越世界屋脊的进藏铁路,注定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
这一举世罕见的浩大工程,将注定要与中华民族的国运相系相通,有着难以言传的标志性和象征性意义。
早在百年前,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就立下修建青藏铁路的志向,并写进了他宏大的救国强国蓝图——《建国方略》。
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把铁轨铺上青藏高原,就成为几代人民共和国领导人高瞻远瞩、总揽全局的决策焦点。1958年,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动工兴建。
此后的几十年里,限于经济实力和高原、冻土等技术难题,工程两上两下,格尔木成为这条新兴之路的休止符。
新世纪之初,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经过缜密论证,毅然作出了修建青藏铁路的战略决策。
2001年6月29日,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正式开工。工程全长1142公里,计划投资262亿元。
2005年10月12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青藏铁路铺轨全线贯通,即将正式运行。
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天路终于打通,圣城终于拉近,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正式终结了。
以此为标志,我国所有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全部贯通铁路。
从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到身经百战的老将军;从风华正茂的科技人员,到铁骨铮铮的筑路工,正是几代决策者和建设者,让百年梦想成为现实。
曾经与世隔绝的洪荒高原从此连接上了祖国四通八达的铁路网络。这千余公里的铁路绝不仅仅是铁轨的延伸,也不仅仅是工程技术的跨越,更是国家建设的跨越、民族复兴的跨越。
曾有外国人预言:100年内,中国不可能建成青藏铁路。的确,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
青藏铁路自西宁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包括西宁至格尔木和格尔木至拉萨两段。青藏铁路格拉段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项目。
西宁至格尔木段全长814公里,于1984年投入运营,为单线铁路,现正进行增建第二线及电气化改造工程。
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42公里,新线建筑长度1110公里。
这段铁路自格尔木车站引出后,向南经西大滩、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垭口后进入西藏自治区境内,途中在温泉至安多间穿越了134公里的唐古拉山无人区,然后经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至拉萨。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连续多年冻土区550公里以上。
可想而知,面对天路,每一寸铁轨上都凝结着过硬的经济实力和过硬的科技能力,同样凝结着万千建设者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
青藏铁路纵贯青藏两省区、跨越青藏高原、直达我国西南边疆,是沟通西藏与内地的一条具有战略意义的铁路干线,是拉萨通向北京及西北、华北、中原等地的最便捷的陆上通道,也是通往南亚次大陆最快捷的途径。
早在2005年10月,200余辆满载着大米、面粉、煤炭、钢材、化肥等援藏物资的列车车辆平稳抵达拉萨,把全国人民的温暖情谊送到藏族同胞的手中。
青藏铁路的全线通车,对我国保护国家安全和领
土完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同时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民族意义和经济意义。
可以说,青藏铁路这条“天路”,是“世纪之路”,是“奉献之路”,是“科学之路”,还是一条将给沿线地区经济带来跨越式发展机遇的“黄金之路”。
我们是记者,当历史在躁动时,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我们,走近它,抚摸它,见证它,记录它,传播它。
面对中国发展史上这一彪炳千秋的辉煌史诗,我们悉心聆听一个个亲历者、奉献者的故事,把珍藏在他们心中的一串串发光的记忆记录下来,把我们民族的雄壮灵魂书写下来。
为此,我们组建了近30人的报道团队,其中十几名文字和摄影记者,走出北京,走上高原,寻找那些曾见证青藏铁路步步艰辛的决策者、设计者、建设者,去感受他们的血汗留下的热度,去体验他们用生命铸就的辉煌。
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们也经历了一次人生的洗礼和精神的锻造。他们行程数千公里,穿越无人区,在高原上颠簸,体验空气稀薄和头痛欲裂。
记者们住进了“三星级宾馆”——路边用煤炉取暖的木板房,在缺氧的环境中遭遇一氧化碳污染,何况青藏高原上本来就有5月飞雪、6月严寒。
而这一切,与青藏铁路的建设者所经受的艰辛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正是因为经历了这一切,我们的记者才对自己的采访对象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对建设者们表现出的拼搏精神有了最真切的感受。
这。
2.写几句赞美边疆建设者的话~~~~~~在人们的心目中,青藏高原是遥远的、圣洁的、神秘的。
她雄踞祖国的西南边疆,养育着世世代代的高原子孙,在离上苍最近的地方,守护着中华民族的安宁。
她是那样的博大,长江源头,巍巍昆仑,世界屋脊,地球绝顶,都在她的怀抱之中;她又显得那样高不可攀,多少人带着激情和梦想,把血肉之躯交付与她,让灵魂游弋于神圣的雪山与碧蓝的天空之间。
但今天,青藏高原却距我们如此之近。
即将于7月1日正式通车
的青藏铁路,就像青藏高原的一根大动脉,已经开始有力地搏动。
经历了长达五年的建设,它一寸寸延伸、延伸,缓慢而又执著,把遥远的雪域高原拉近到我们面前。
仿佛是宿命,跨越世界屋脊的进藏铁路,注定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
这一举世罕见的浩大工程,将注定要与中华民族的国运相系相通,有着难以言传的标志性和象征性意义。
早在百年前,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就立下修建青藏铁路的志向,并写进了他宏大的救国强国蓝图——《建国方略》。
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把铁轨铺上青藏高原,就成为几代人民共和国领导人高瞻远瞩、总揽全局的决策焦点。1958年,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动工兴建。
此后的几十年里,限于经济实力和高原、冻土等技术难题,工程两上两下,格尔木成为这条新兴之路的休止符。
新世纪之初,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经过缜密论证,毅然作出了修建青藏铁路的战略决策。
2001年6月29日,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正式开工。工程全长1142公里,计划投资262亿元。
2005年10月12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青藏铁路铺轨全线贯通,即将正式运行。
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天路终于打通,圣城终于拉近,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正式终结了。
以此为标志,我国所有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全部贯通铁路。
从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到身经百战的老将军;从风华正茂的科技人员,到铁骨铮铮的筑路工,正是几代决策者和建设者,让百年梦想成为现实。
曾经与世隔绝的洪荒高原从此连接上了祖国四通八达的铁路网络。这千余公里的铁路绝不仅仅是铁轨的延伸,也不仅仅是工程技术的跨越,更是国家建设的跨越、民族复兴的跨越。
曾有外国人预言:100年内,中国不可能建成青藏铁路。的确,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
青藏铁路自西宁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包括西宁至格尔木和格尔木至拉萨两段。青藏铁路格拉段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项目。
西宁至格尔木段全长814公里,于1984年投入运营,为单线铁路,现正进行增建第二线及电气化改造工程。
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42公里,新线建筑长度1110公里。
这段铁路自格尔木车站引出后,向南经西大滩、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垭口后进入西藏自治区境内,途中在温泉至安多间穿越了134公里的唐古拉山无人区,然后经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至拉萨。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连续多年冻土区550公里以上。
可想而知,面对天路,每一寸铁轨上都凝结着过硬的经济实力和过硬的科技能力,同样凝结着万千建设者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
青藏铁路纵贯青藏两省区、跨越青藏高原、直达我国西南边疆,是沟通西藏与内地的一条具有战略意义的铁路干线,是拉萨通向北京及西北、华北、中原等地的最便捷的陆上通道,也是通往南亚次大陆最快捷的途径。
早在2005年10月,200余辆满载着大米、面粉、煤炭、钢材、化肥等援藏物资的列车车辆平稳抵达拉萨,把全国人民的温暖情谊送到藏族同胞的手中。
青藏铁路的全线通车,对我国保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同时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民族意义和经济意义。
可以说,青藏铁路这条“天路”,是“世纪之路”,是“奉献之路”,是“科学之路”,还是一条将给沿线地区经济带来跨越式发展机遇的“黄金之路”。
我们是记者,当历史在躁动时,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我们,走近它,抚摸它,见证它,记录它,传播它。
面对中国发展史上这一彪炳千秋的辉煌史诗,我们悉心聆听一个个亲历者、奉献者的故事,把珍藏在他们心中的一串串发光的记忆记录下来,把我们民族的雄壮灵魂书写下来。
为此,我们组建了近30人的报道团队,其中十几名文字和摄影记者,走出北京,走上高原,寻
找那些曾见证青藏铁路步步艰辛的决策者、设计者、建设者,去感受他们的血汗留下的热度,去体验他们用生命铸就的辉煌。
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们也经历了一次人生的洗礼和精神的锻造。他们行程数千公里,穿越无人区,在高原上颠簸,体验空气稀薄和头痛欲裂。
记者们住进了“三星级宾馆”——路边用煤炉取暖的木板房,在缺氧的环境中遭遇一氧化碳污染,何况青藏高原上本来就有5月飞雪、6月严寒。
而这一切,与青藏铁路的建设者所经受的艰辛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正是因为经历了这一切,我们的记者才对自己的采访对象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对建设者们表现出的拼搏精神有了最真切的感受。
这。
3.赞美建设者的句子
1、人民解放军为了保卫祖国,不管是严冬腊月,还是骄阳似火,你们总是毫无怨言地驻守在祖国的边疆。
2、人民解放军为了人民的安危,不管是抗洪抢险,还是防暴制匪,你们总是战斗在最危险的地方。
水调歌头·赞东部建设者
:
3、一身两翼三点,凤舞海扬波。
4、谁又持鞭催马,惊断连云绮梦,顾盼意如何?
锤重敲锣鼓,休要再蹉跎。
5、以汗水,洒热土,换婀娜。这边天地,浓蘸七彩画谐和。
7、情系康平世界,笑对艰难险阻,好事赖多磨。
明日君来看,不是旧山河
8、满山的桃花、碧绿的田野、金灿的油菜花望不到边际,农民,您用那粗壮的双臂换来我们的美食,您用汗水浇灌了我们的身体。
9、钢花的四溅、机床的轰鸣、高楼大厦上看不到原始的印记,工人,您用那坚实的臂膀拖起我们的生活。您用那扎实的工作方便了我们的便利
10、当你坐在小汽车享受个人的流动空间,当你坐在巴士享受公
众的效益,当你坐在远行的大船享受旅途的潇洒,当你飞入蓝天把世界变小,您可知道劳动的美丽。
11、当你走进饭店、走进商店、走进繁华的商业区,你可知道服务的辛苦,站了一天的腿还是那样站立。
12、当你走进学校,你可看见知识的闪光,你可听到书与人的交流,你可闻到老师的汗水,知识变的劳动更加的伟大无比。
13、当你一切容入了社会,周围的一切都是平凡的劳动所给予。
14、劳动创造了历史,劳动创造了未来。在新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让我们赞美劳动最美丽
篇六:清廉边疆建设发言材料
建设边疆歌颂的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大美新疆,山美、水美、人更美》。
说道出来,我年龄并不大,但我也称得上个“小老新疆人”了。我的爷爷、奶奶就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唱着《我们新疆不好地方》一路高歌从黄浦江畔,资金投入至支持边疆,建设边疆的革命洪流中走进叶尔羌河边,我的爸爸、妈妈至今也在喀什地区基层单位工作。
去年暑假,爸爸、妈妈带着我,当然还有我的爷爷、奶奶一起上天池,游喀纳斯,我还和哈萨克民族小哥哥骑着马儿畅游了那拉提。清澈见底的赛里木湖,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广阔无边的沙漠,冰雪覆盖的天山,神奇无比的火焰山,无数自然风光令我流连忘返。当然还有我们身边的香妃墓、达瓦昆、阿曼尼沙汗纪念广场。我还和金胡杨的胡杨王留过影呢!一路走来,所到之处无不体现我们新疆美好家园的自然大美,无不展现我们新疆各族人民勤劳、智慧、团结、友爱的美好心灵。
在我家附近住着一位孤寡老人,我们叫做她阿扎加古丽大娘,老人和共和国同岁。听到我奶奶说道,大爷去世的晚,大娘一直一个人生活着。有一天清晨,大娘关上院门,看到门口存有一个包覆着的婴儿,身旁的土块下还压着用汉字写下的纸条。婴儿不大哭,但满脸泪水,不叫做,但双腿无力地蹬着。天哪,大娘马上抱著起至孩子,左顾右盼,周围没一个人影。她赶紧将婴儿领回屋里,煎了一碗香浓的乌玛启,细心地喂进婴儿嘴里,婴儿“吧嗒”着小嘴,咽下乌玛启,冲着大娘遮住了甜甜的笑容。从此,这个叫做调侃孙古丽的汉族聋哑小女孩就变成了大娘的掌上明珠。有人力劝大娘把小女孩送至孤儿院回去,大娘笑着笑了笑;有人使大娘想要办法去找小孩的汉族亲生父母,大娘还是笑着笑了笑。大娘的生活很拮据,但调侃孙古丽姐姐在美好的一天天蜕变,美丽的笑容像是花掉一样盛开。如今,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吐孙古丽姐姐已在特定学校科学知识的海洋中锐意进取着。我赞美阿扎加古丽大娘金子通常的心。
我们新疆,山美、水美、人更美!
俗话说,阳光下总存有阴影,我的家乡曾经历磨难、波折。勇敢、坚强的各族人民在党的关怀下,像是不屈不挠的胡杨一样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共同保护着社会平衡,建设着我们的家园。爷爷也曾笑着说道:“熙儿,爷爷从前研习过一首诗,小小环球,存有几个苍蝇居无定所。嗡嗡叫,几声雨声,几声哭泣。蚂蚁缘槐误导国,蚍蜉撼树谈何极易。”爷爷的话我似懂非懂。
但我懂得,我一定要更加刻苦的学习,长大后像我的父辈和阿扎提古丽大娘一样,做一个有知识,有担当的“儿子娃娃”,用勤劳、智慧和美好心灵去建设新疆,使我的家乡更加美丽富强!
谢谢大家,我的"演说完了!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不好,我就是四年级2班的**x,今天我演说的题目就是:我快乐了不起的祖国,我更快乐养育我的新疆。
我的祖国是一位伟大无私的母亲,日日夜夜为13亿儿女操劳着;面对创伤她毫无怨言,而这位母亲的高龄足有五千年了。她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啊!她曾走过阴森小道,她曾走过泥泞土路,她曾走过坎坷长路。面对灾难她总是不屈不挠,傲然屹立挺过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总让人流连忘返。拥有风土民情的56个民族,多么让人想拥有“知彼”的愿望啊!我的祖国是发展中国家,而它的发展之迅猛让世界惟之惊叹。那头沉睡的东方巨狮已经醒来960万平方公里的疆域面貌焕然一新,它现已踏入世界强国之林。
我快乐了不起的祖国,但我更快乐养育我的新疆。新疆这辽阔的土地,它就占有了整个中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在那1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养育着2千多万新疆的各族儿女。独有的气候与地理环境剥夺它“瓜果之乡”、“歌舞之乡”的美誉。在这块奇妙的土地上冰川、雪域与戈壁瀚海共生,明镜般的高山湖泊衬托着一望无际的林海,既有一泻千里的河流,有如万顷碧波草原,又存有光怪陆离的戈壁幻影,神秘莫测的大漠奇景。重峦叠嶂、延绵万里、气势雄伟的天山山脉从东至西坐落在新疆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疆两大部分。北疆草场丰满、树木葱郁、山河壮美,被誉为“塞外江南”的美称。南疆存有中国最小的盆地――塔里木盆地与“华夏第一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在大漠戈壁深处生长着一棵棵胡杨在风沙的王繇下毫不动摇,再与那连绵不断的山丘构成了一幅寓意着新疆民族意义与独具性格的风景图。小自然的沧桑变化给这里遗留下了紧迫的一页,却也孕育出了多样的宝藏。
美丽富绕的新疆,以其宽广的胸怀,壮美的山河,独具的神韵,迎接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朋友。
看看啊!这就是我了不起的祖国,这就是地大物博、养育我整整十一年的美丽、富绕的新疆。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我爱美丽的新疆。这里存有碧波荡漾的喀纳斯水,巍峨相对高度的天山,一望无际的伊犁大草原。
我爱新疆,这里处处有如画的风景。
我爱美丽的新疆。汉并使张骞的到来,播撒下中原文明的种子。千里丝绸之路,像是一条丝带,长路黄沙,悠悠驼铃,将东西方的交流维系千年。
我爱新疆,这里处处有动人的故事。
我爱美丽的新疆,可爱的花帽,长长的辫子,悠扬的麦西去弗,迷人的刀?O。新疆就是多民族的地方。各民族亲如兄弟,情同姐妹。
我爱新疆,这里处处有我可爱的兄弟姐妹。
我爱美丽的新疆,这里存有党的富民政策,新建起至立体交通设施――BRT,中小学教学楼实行修整,为九年义务教育的我们派发优质牛奶,特警叔叔为我们学校执勤警卫。
我爱新疆,这里处处是我温暖的家园!
我的演说完了,谢谢大家!
推荐访问:清廉边疆建设发言材料 清廉 边疆 发言